第一百六十九章 王满银成了香饽饽

    第一百六十九章 王满银成了香饽饽 (第2/3页)

句话说的很有道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董刚这生意的确来钱快,但风险很大。

    王满银有预感,对方继续这么做下去,早晚会出事。

    一不小心就是十年八年,万一恰好碰到风口上,还可能吃花生米的。

    自己有空间,家里守着代销点,一个月也能有三五十块。关键这些钱来的安全,不用承担什么风险。

    平平安安守着婆姨过日子,挺好!

    「满银,你还是胆子太小了。以前和咱们一起扛枪的胡队长,人家现在偷偷在县城带了个建筑木工队,手底下几十号人……原西县工商联的礼堂,县供销社家属院,还有些工厂,都是胡队长偷偷带人做的。我听说,人家一年最少挣这个数!」

    董刚伸出两根手指头,言语间非常羡慕。

    这比划的自然不可能是二百,最少两千块以上。

    好家伙!

    听到这话,王满银直接在心中叫了一声「好家伙」。

    当初那伙人里边,真出了几个人物!

    胡队长叫胡永州,最早前身在县城就跟着人家混,一起扛过枪的。

    王满银原本以为董刚已经够胆大了,没有想到胡永州走得更远,竟然组建了一支地下包工队。

    难怪人家是队长,前身只是个小喽啰。

    虽然现在管理比较严,但其实农民外出搞副业一直没有断绝过。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逼急了,总有些人敢冒险。

    不仅仅南方,北方也如此。

    不过现在农民基本没什么技术和门路,外出搞副业一般都是做建筑。泥瓦工一天的工资一块多。木工要高一些,能达到两块五。

    ….

    当然这些钱不可能全部落入个人口袋,还需要给生产队上交一部分买工分。

    刘家湾的副业队,也是类似的形式。

    不过即使刨除给生产队交的买工分钱,个人多少也能落一些的,肯定要比土里刨食强。

    最不济,至少能填饱肚子。

    王满银在后世看过一个资料,半年时间,河对面某个县的工作人员就抓到六千多名外出搞副业的农民。

    不过对于这些农民,一般不做处理,重点是针对包工头的。

    王满银最近一直在思考秋收后,如何能给二队的劳力们找个挣钱的门路。此刻听到董刚的讲述,他顿时来了兴致:「董哥,你知道胡队长在哪里干活吗?」

    「满银,你咋想的?放着挣钱的买卖不做,真打算去工地上受苦?」董刚诧异的打量着眼前人。

    他这才后知后觉的发现,半年时间没见,好像王满银变化很大。

    「我没打算去做,也吃不了这苦,主要想给村里人找个挣钱的门路。你也知道,现在农民单纯挣工分,一年到头,手里根本没几个活钱的,连吃盐都困难。」

    人家讲了那么多,王满银也选择实话实说。

    「你可真够义气的……那好吧,以后改变主意随时找我。」见对方确实没这个意思,董刚也不打算强求。

    毕竟自己守着县城,一个月来钱也不少的。

    随即,他把胡永州的地址告诉对方。

    一瓶西凤喝完,王满银制止了董刚继续拿酒的想法。直说自己和人一起来县城替村里办事,下午还要赶回去呢。

    吃过饭后,他就急冲冲离开。

    刚才董刚说的很清楚,现在胡永州正带着包工队给县酱醋厂新修厂房呢。来一趟县城不容易,王满银打算趁此机会去看看,恰好那地方不远。

    随着身体素质不断增强,他酒量也见长许多。刚才灌了半斤酒,基本没有醉意。

    出了董刚家,被烈日一晒,酒劲儿彻底没了。

    倒是走出一段距离后,王满银愈发觉得胡永州这个名字很熟悉,似乎在原着里见到过。

    最后,他一拍脑袋。

    可不嘛,对方正是原着里出场频率相当高的胡氏兄弟里边的老大,包工头胡永州。

    小舅子少平去黄原地区打零工时,就曾在对方手下过。

    十年后,胡家兄弟中的老二胡永合靠长途贩运发了财,和少安当过县里的冒尖户,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