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 水稻大获丰收

    第一百八十一章 水稻大获丰收 (第2/3页)

起来。

    连村里的知青们也凑钱买了一辆,不过并不是新车,而是用配件自己组装的。

    现在买一辆完整的自行车要票,用零件组装却不需要。所以石圪节一些聪明人已经开始从供销社买零件了。

    更神奇的是,组装好自行车后,按着购买自行车架的发票同样可以上牌照。

    王满银已经决定,等村里自行车再多些,自己也可以组装一辆了。

    除公社众人外,郭主任和少安也跟了过来。这是应有之意,毕竟新菌肥推广主要由供销社操作,他们自然想要知道最终的结果。

    最后还跟着一个照相师傅,据说特意从隔壁公社请来的。

    令王满银没想到的是,这些工作人员车后座上都绑着镰刀,似乎准备等下也下田割稻子。

    下地前,郭朝旺特意交代众人,每亩水稻割完都要分开堆放,以便稍后准确称量出各块地具体亩产量,对新菌肥效果进行评估。

    王满银原本以为几个工作人员不过做做样子,没曾想人家割起水稻来,丝毫不比村里劳力们差。

    瞧动作熟练程度,一看就知道是老把式。

    没干过农活的人,根本不知道弯腰拿镰刀割庄稼有多危险。

    如果动作生疏,稍不留神就会割到手指头,或者砍到小腿。

    单这一点,就值得王满银佩服。

    随着他融入到这方世界,心中看法也在不断改变着。

    任何时代都有优点和缺点。它或许不够完美,但总有一些人为了理想而坚持。

    倒是赵干事站在田埂上很尴尬。随即,他冲旁边社员要了把镰刀,着急忙慌加入其中。赵建海来罐子村以后,平时基本在大队部办公,就算去田里也不过背着手巡逻,所以对于下地干活并不在行。

    刚割了不到两分钟,他就发出一声惨叫,随即捂着带血的手指头。

    不过这人挺能忍痛的,随便找了块布缠住手指,继续凑到几人跟前抢割稻子。

    王连顺看的目瞪口呆,忍不住拉了王满银一把,压低声音问:“满银,这人是赵干事吗?我莫不是花眼了。”

    “你说呢,”王满银好好地心情,顿时被破坏殆尽。

    一百多号劳力齐齐出动,不过个把小时功夫,就把十几亩地全部收割完毕。

    原本水稻应该摊场晾晒收割的,只是罐子村没有那么大的地方。如果一场一场打,实在太慢了。

    几个工作人员等着想要知道亩产结果呢。众人简单商量一下,便决定现场摔打稻穗扬场。

    水稻连晒十多天,早已经咬起来发干了。

    为了防止稻米四散飞溅,王连顺特意让人从村里拿来二三十张高粱簿子立起来遮挡,地面则铺上一片芦苇席。

    接着,百十号劳力重新开始忙乎。

    现场摔打声一片,再加上水稻灰大,整个东山峁顿时烟尘滚滚……

    “一号田516斤!”

    “二号田478斤!”

    “三号田……”

    听到汇报声,很多人脸上都带着激动。

    这数字绝对顶住天了!

    大米白面可是好粮食,做成驴毬吃着也香。

    王满银同样不例外……尽管他很早就知道,今年的收成应该不错。但是最高的亩产数字,还是让人有些震撼。

    这个时代杂交水稻尚未问世,即使南方的田地,一季亩产也不过在五百斤左右,北方平原地带则更低。

    之前他们了解到,刘家湾用了氨水后,平均亩产才堪堪达到四百斤。

    所以这516斤的产量在石圪节公社绝对算放卫星了。当然如果把水稻彻底晒干,肯定要损失不少斤两的。

    即使如此,也让在场众人欢呼不已。

    对比效果非常明显,那些没有使用过尿素和新菌肥的,产量都在三百斤左右。

    不过关于尿素的事情,王连顺等人自然不会提。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他们心里很清楚,人家就是来看菌肥推广的。如果把功劳归在化肥上,罐子村这十几亩稻田就没那么抢眼了。

    最后平均算下来,十多亩水稻平均亩产接近四百斤。

    忙乎完,王满囤便邀请公社众人去村里休息,中午顺便品尝一下罐子村新大米。

    早上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