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章 少安上大学?

    第二百三十章 少安上大学? (第2/3页)

    所以从将小舅子弄进供销社起,王满银就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该如何真正解决掉身份。

    前不久,机会来了。

    “嗯,”孙少安点点头,又不解的问,“姐夫,这和上大学有啥关系?我是高小毕业,咋可能读大学?”

    “我一直交代你,平时要多注意报纸上的最新消息。你没看到今年大学开始招生了吗?”王满银说出一个关键信息。

    “我平时就看看书,报纸上说的很多东西不感兴趣,读的不多……”少安挠了挠头,追问一句,“姐夫,报纸上咋说的?”

    “从今年六月份开始,不少大学招收工农兵学员,算是第一批。”

    因为种种原因,早几年大学停办,造成各行业人才缺乏。

    前不久又有了新的动向,几所高校重新开始招收招生。条件要求也比较宽泛,不看成绩,不需要考试。只要思想好,身体健康,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在二十岁左右即可。

    招收推荐的重点是工农兵,所以又被人称为工农兵大学生。

    王满银来自后世,恰好了解这方面的相关信息。因为第一次招生,人们摸不清形势方向,所以不敢乱报。

    甚至有些人被推荐时,还非常坚决的拒绝了。

    至于招生条件里所说的初中以上文化,实际上要求并没有那么高。有资料显示,第一届招收了九万多人,这其中除了有高中生和初中生外,还有很多高小毕业。

    王满银在后世看过一个相关回忆:某厂分有一个工农兵学员推荐指标,因为其他人都存在各种问题,再加上有些人不愿意去。厂长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又怕担责任,就把一个只会写自己名字的转业工人推荐了。

    理由很充分:“该生成分贫农,扛过枪,现在又是工人,非常符合条件。”

    连这名学员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儿,稀里糊涂被推荐到大学,又云里雾里上了一个星期。结果这人听课像听天书一样,完全搞不懂,便偷偷跑回厂里,宁死不去。

    经过学校和厂里数次动员,最后只能无奈放弃。

    当然,今年是个空档,机会比较多。实际上从第二届开始,竞争就激烈起来,一般人再想被推荐就难了。

    而且王满银想要争取的并非是真正的大学,而是传说中的“五期(非错字)”大学(和五期干校不一样)。

    这种大学每个县都有,要求更低,主要以学习农医知识为主。很多直接由初中高中学校改建而成。

    它类似后世的中专或者大专,只是现在通通称呼为大学。而且学习时间比较短,只需要一年甚至几个月就可以毕业。

    今年同样是第一年,大家不知道其意义,所以几乎没有人竞争名额。

    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这些学员毕业后会享受中专或者大专待遇,相当于二级工工资。而且等八十年代以后,社会上也承认这批人的学历等同于中专。

    除了工资上的好处外,大部分学员五期大学毕业后身份也会发生改变,真正吃上商品粮。

    从第二届开始,不知道有多少人为了一个名额费劲心思。

    这就是信息差的优势。

    “只要你的身份不再是农民,你觉得田福堂还会拒绝吗?”讲到最后,王满银做了总结。

    当然关于商品粮这事儿,他并没有给出准话。

    只说听朋友提过,存在很大可能性。

    “那可太好了,姐夫,我这下一步该咋办,找村里推荐吗?”

    但单单能够提高工资待遇,已经让小舅子很心动了。之前种种已经在少安心中留下一个印象:姐夫交友遍布原西县的。甚至北可以上草原买羊,南到黄原城联系玉米皮编织。

    不管什么事情,在姐夫手中都好像都可以轻易解决。

    “我这两天先找郭主任探探口风,看咱们供销社有没有推荐名额。有的话再找刘庆立他爸敲敲边鼓,问题应该不大。”

    少安有着新菌肥推广先进技术员的名头,从供销社里报名更稳妥一些。

    其实就算名额出现一定变故,他还可以带少安求到田福军头上。毕竟小舅子是双水村的人,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