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 有多大碗,吃多少饭

    第二百四十三章 有多大碗,吃多少饭 (第2/3页)

子瓜子能做到,自己没理由做不到。

    倒是少安被姐夫描绘的未来宏伟蓝图惊到:一天一千块,抵得上自己和润叶两人一年半的工资了。照这样算,一年能挣三四十万。

    不过等冷静下来,他又问道:“姐夫,照你这个算法,一年要卖掉近百万斤炒瓜子,你打算从哪里买原料?”

    现在生产队种植什么庄稼限制很死,原西县根本没有大规模种植向日葵的地方。

    “慢慢来,总会有办法的。初期原料应该问题不大……”

    饭要一步一步吃,王满银没准备一口气吃个胖子。在他的规划里,先从原西县开始做起,慢慢积攒经验,等各方面条件成熟后,再扩展到黄原市。

    田福军想了片刻,给出答案:“你打算从北方草原买原料吧?”

    “没错,就是草原!”王满银再次点头。

    十多年前,为了能够治理盐碱地,草原开始推广向日葵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短短几年时间,已经达到数万亩,其后更是增长到六七十万亩。

    所以只要有门路,短时间内原料应该不会缺的。

    后世时,草原种植向日葵面积占全国总量的百分之七十多,接近七百万亩,国内大部分知名瓜子品牌都由草原代工的。

    原西县距离草原不过几百里,单从运费成本方面来计算,王满银也比南方几个品牌要更具有优势。

    “想要让瓜子生意做大,我认为有两点很重要。第一是降低成本。只要规模做的足够大,成本就会比别人的低。第二个要抓口味和质量……”

    王满银为什么会向田福军详细讲解自己做炒货生意构想?就是想要得到认可。

    他始终非常清醒的知道:想要在这个时代经商,存在的束缚很多,必须要有人保驾护航。小打小闹时也许没有人理会,一旦事业做大,各种情况都会纷纷出现。就算是后世,类似情况也不能避免。

    瓜子大王就曾吃过这方面的亏,数次面临牢狱之灾。

    王满银则不同,早在十年间建立了自己的人脉关系。

    几年前,在罐子村担任驻队干部的白明川因为工作成绩突出,升任为石圪节公社主任。前不久,更调到县里担任副主任。

    从对方来罐子村起,王满银一直小心维持着彼此关系。所以遇到寻常的麻烦,白明川肯定愿意出手帮忙。

    当然,最粗的大腿是田福军。根据原著里描述,田福军虽然目前处于低谷期,但不久后就会一跃而上。

    凭着双方关系,能够让王满银避免很多不确定因素。

    有了这么多优势存在,如果他还做不好的话,只能证明自己真不是经商的材料。

    田福军听完频频点头,心中生出不少感慨。

    时代造就英雄,这话真没有说错。

    像王满银这样的人,宛如锥处囊中,过去并不显得十分出色。

    一旦时机到来,却立刻破囊而出。

    单单今天这场谈话,就让田福军觉得不虚此行。他很期待对方能够将描绘的蓝图实现,甚至心里生出帮一把的念头,尽量让对方少走些弯路。

    “满银,我前段时间看过内部报纸,现在对个体户经商有要求,雇工不能超过七人。如此一来,炒瓜子作坊规模就不能扩大,是无法惠及罐子村所有村民的。现在不允许私人创办企业……”

    现在讲究七上八下,七人符合规定,八人就犯错误。

    闻言,少安提出自己的想法:“姐夫,我感觉到时候你可以把作坊挂在村集体名下,这样取得一个非私营的名分,应该就不受招工限制了。”

    王满银不禁看了小舅子一样,无语的摇头道:“少安,有些便宜不占为好。‘有多大碗,吃多少饭。有多大能力,做多少事情’。既然不让办公司,我就暂时当个体户。如果村里人看炒瓜子挣钱,也可以跟着做。最不济,他们还可以种植向日葵卖钱,这个收益要比种粮食作物高很多。”

    少安这主意明面上听起来挺好,实际是把自己这个姐夫往死里坑。

    在接下来几年内,许多人创办私营企业都采取类似方式。

    自己向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