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 这事儿有点难办

    第二百四十八章 这事儿有点难办 (第2/3页)

初为了儿子的终身大事,刘吉成两口子可没少操心。关键这家伙眼光太高,相亲快把眼睛给挑瞎了。

    最后千挑万选,他才选中了县供销社一个售货员。

    婚后,刘庆立调回城里工作。

    不过王满银并没有和对方断了联系。每次来县城时,他总要带些土特产到刘庆立家坐坐,顺便联络一下感情。

    后来刘庆立有儿子后,还认了王满银当干爹。

    小家伙名叫刘阳阳,今年刚五岁,长得虎头虎脑,非常皮实。

    刘吉成两口子更是把孙子当成宝贝看待,养的有些娇惯,让刘庆立两口子头疼不已。

    王满银这次登门前,特意给干儿子买了个不倒翁洋娃娃。

    见到王满银,刘庆立和母亲很是热情。

    刘父不在家,说是去外地出差了。

    刘母对王满银的印象一直很好,打过招呼后,高高兴兴下厨房做饭。

    喝茶聊天的功夫,王满银有些意外的问:“阳阳呢,咋没见人?我还给他买了礼物。”

    说着,他拿出不倒翁洋娃娃。

    刘庆立收下后,开口解释道:“跟他妈去姥姥家住了,这都半个多月没回家。我妈天天念叨,一直催着我去接人。”

    “啥意思,你不会和弟妹闹别扭了吧?”

    “闹啥别扭,”刘庆立压低声音道,“小丽又有孩子了,我们怕影响不好,让她暂时待在娘家住。”

    闻言,王满银明白过来:目前施行的节育计划影响到刘庆立两口子了。

    很多人以为节育计划从八十年代开始,其实这是错误的。

    早在七十年代初,各层面就提倡实行“晚、稀、少”。“晚”是指男女晚结婚;“稀”指拉长生育间隔,两胎要间隔4年左右;“少”是只生两个孩子。

    从去年开始,已经严格起来,提倡“最好一个,最多两个”。当然如果是农村人的话,暂时影响不大。

    不过刘庆立两口子吃商品粮的,平时要注意一下影响。趁着婆姨肚子没那么明显前,他早早安排到农村居住。

    也就现在可以这么操作,再晚几年,这一套就玩不转了。

    很多人为孩子,连商品粮都丢了。

    两人熟的不能再说,王满银有事情没有绕圈子。

    吃饭的时候,他直接说明来意:自己打算从榨油厂购买一批生葵花籽,想让刘庆立帮着联系一下负责人。

    向日葵分为食用型和油用型两种,食用的是花葵,制油的为油葵。榨油厂所购买的原材料,一般以油葵为主。不过原西县榨油厂最早属于县供销社管理,后来才归粮食局管,改名为粮油厂。目前供销社和其他单位所用的花葵也由油厂负责供应。

    刘庆立在县城工作多年,方方面面人物都认识一些。

    现在虽然放开口子,但是粮食和油料作物仍然处在管辖状态,只能由粮管所收购。

    按规定,私人暂时不能经营的。

    当然,凡事有例外。

    后世某个大佬讲起发家史时,曾提到自己倒腾玉米的事情。他可以轻松购买到四千多吨玉米,而且通过火车运到南方。

    这自然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到的。要知道16年时,还有一个商贩无证收购玉米被抓判刑。事情被各媒体广泛报道后,最终改判无罪。

    还是那句话,很多生意有门槛的。如果没有可靠的关系,大部分时候普通人连门都摸不到。

    王满银虽然打算从草原购买葵花籽原料,却暂时没准备亲自动身前往。

    自己在草原人生地不熟,唯一认识的朋友就是乌恩其。对方只是一个牧民,起不到太大作用。

    另外最重要的点,现在并非向日葵的收获季节,大量收获要到秋季了。即使普通农户家里偷偷存有一些,估计不太会多。

    这样零星收购太浪费时间,还不如自己多掏几分钱,直接从别人手中大批量购买。

    他考虑很清楚:现阶段做生意没有必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自己并非孤家寡人,有婆姨有孩子,风险大的事情不做为好。

    当然从长远来看,将来肯定要掌握第一手货源的。

    “没问题,”刘庆立一口答应下来。

    不过对于王满银倒腾炒瓜子这事儿,他同样不看好。只说自己帮着找找关系,让王满银进供销社当个临时工,过几年说不定就转正了。

    王满银笑了笑拒绝掉。

    下午的时候,刘庆立专门找到油厂的负责人,把请到饭店里喝酒。

    这人叫韩忠,五十多岁的样子,和刘庆立父亲年纪差不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