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四章 村里通电
第二百九十四章 村里通电 (第1/3页)
“我这里剩十块冰棒,王幸全卖光了。我们想着剩的不多,就想拿回来吃掉算了……”王磊开口回答道。
这结果让王满银有些惊讶。自己小瞧了人们的消费能力……农村受苦人是真穷,但有钱人也不少。
拿石圪节街上的住户来说,工作人员工资并不算低。另外,还有不少人在工厂上班或者倒腾小买卖……
这些人算是先富起来的一批,手里有闲钱,吃个冰棒并不算稀奇事儿,毕竟一根才五分钱。就像自家的炒货,在下边各公社同样销售不少。
最重要一点,他们目前做的是独门生意。不过卖冰棒不需要啥技术含量,相信很快会有其他人反应过来。
到那时,就不会卖如此快了。
兄妹俩倒没想那么多,把冰棒分给家人后,又从兜里掏出钱数。
不到俩小时,他们不但把本钱挣回来,一人还有两块钱利润。
王涛在边上看的眼馋坏了,也嚷嚷着想卖冰棒。
王满银自然不许,只能劝着小儿子长几岁再说。
数过钱,王磊又提出去双水村一趟,把剩下冰棒送给外公一家吃。不然等到下午,估计要全化完。
见儿子这么有孝心,兰花自然很满意。她忙从菜园里摘了几个西瓜和甜瓜,让王磊顺道驮去。
自家菜地只种了二三十株瓜秧,瓜却结的不少。不但能供两家人吃,甚至来作坊干活的工人也没少吃。
眼瞅着中午,兰花把儿子送走,便操持开始做午饭。
天太热,其他饭菜吃不进去,她打算做几碗凉面条。前段时间家里买了轧面条机,一家人想吃面条容易许多,不用再费力用擀面杖忙乎。
至于凉面条,原本罐子村这边并不做,兰花是从一个外省婆姨手里学来的。
其实做起来不费啥事儿。
面条入锅里煮上两滚,然后捞出来放井水里过一下即可。
再拍几头大蒜,切些小葱和辣子,放上黄瓜丝或者豆角凉调当浇头。当然重点是多倒香油和醋,这样才算够味……
大夏天的,凉面条吃起来顺滑,酸辣可口,很能引人食欲。
王满银也喜欢吃凉面条,直接用大碗盛了一碗,蹲在洋槐树荫下呼噜噜开动。
三个孩子同样如此,端着碗一字排开,吃的津津有味。
王涛吃饭也不安生,时不时挑起几根面条扔到旁边荷塘里,引得不少小鱼争相抢食。
兰花见状,拿起筷子照小家伙脑袋敲了两下:“手痒?不吃倒我碗里!?”
她经历过最苦难的年代,对粮食非常珍惜。
虽然现在自家生活好了,却不能这么糟蹋。
挨一顿训斥,王涛才老实起来。
倒是王磊无意盯着水面看了几眼,突然悄悄喊道:“爸,你快看,那边是不是一条大黄鳝!在南边荷叶下边!”
早些年罐子村种植水稻时,田里就有很多黄鳝和泥鳅,所以孩子们并不陌生。
顺着儿子指的方向,王满银扭头凑看过去。
很快,他看到一个黄褐色的棍状物体直挺挺立在水中,露出水面部分的脑袋有鸭蛋那么大,上边长满黑色斑点。
不注意看的话,还以为是一根插入水中的树棍呢。
王满银也有些惊讶的点头:“好家伙,这么大一条黄鳝,估计能有半斤重!”
当初他往荷塘里放养了不少小鱼小虾,所以有黄鳝不是啥新鲜事儿。
关键这么大个头的,最少长有三四年……王满银经常在荷塘边吃饭,还是第一次见到。
当然,空间里肯定有更大个体的,不过他每次来去匆匆,倒是从未发现过。
个体越大的黄鳝,警惕性越高。
再加上水池中茂盛的荷叶遮挡,倒让这家伙一直躲藏着。现在它之所以冒头,应该是夏天天热,水中缺氧,才不得不从洞里半浮出水面呼吸。
“赶紧吃饭,吃完咱们拿黄鳝钩钓黄鳝!”看到如此大个体的黄鳝,王磊来了兴致,催促着弟弟吃饭。
罐子村有水有鱼,人们自然研究出各种捉鱼的器械,黄鳝钩就是其中之一。它是用自行车辐条磨细后做成的,顶端和鱼钩很像。
哥俩丢下碗后,立刻翻出黄鳝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