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九章辟谣

    第二百二十九章辟谣 (第2/3页)

疑,但几个月后,质疑的声音就会减少,半年过后,提及这件事时大多数人都会摇头嗤笑,认为不过是谣言罢了。一年过后,就没人再想起这件事了。想起的,不过是那些经历丧妻丧子之痛的无辜百姓罢了,但那些人又能做什么呢?”

    江寒久久沉默。

    宁月低声道:“这件事已不是你能改变的了,在滚滚洪流中,一个人是挡不住的,甚至只想抵挡,便会被洪流冲得粉碎。”

    江寒明白宁月这是在提醒自己,这件事朝廷最后会选择掩饰,如果自己妄想曝光,就会成为朝中大部分人的敌人,到时候不管他是对是错,都会被当作阻碍大局而处理掉。

    就算是父亲,可能也保不了自己。

    因为到那时,朝中诸公都是他的敌人。

    江寒长长吐出一口气。

    事实上,这一切又跟自己有什么关系呢?

    这样不是更好吗?

    自己不用被问罪,也不必丢失了爵位。

    自己一个人,又如何阻得了那汹涌的大势?

    反正,薛慕白已经死了,黑水军已经灭了,是不是讨个公道,还有重要性吗?

    只是,想起泾州那些送行自己的百姓,江寒却觉得心中如此的沉重。

    如果他们发现黑白被颠倒,罪犯变成了功臣,该如何的绝望啊?

    ……

    ……

    诚如宁月所预料的那样,这件事并没有持续太久,在次日朝会上,赞同掩饰这件事的大臣越来越多,连最开始坚持要为百姓讨公道的那些人也动摇了。

    薛慕白都死了,黑水军也被江寒射杀了,泾州百姓的仇也报了,确定薛慕白的罪名,为泾州百姓讨公道还有这个必要吗?

    若坚持为百姓讨公道,除了使局势动荡,社稷不稳还有什么好处?

    别忘了南蛮,北妖都在虎视眈眈,随时都有可能侵犯大夏国土,这时候曝光了这么一件事,只怕朝廷稳固多年的局势便要从此动荡。

    反之,若以疟疾定义此事,虽然泾州百姓会有怨言,但朝廷却不会出现信任危机,处理得当的话,这件事很快就能平息下去。

    毕竟,百姓再重,能重得过朝廷的颜面,能重得过江山社稷吗?

    随着更多的官员动摇,即便是少部分人觉得该为百姓讨个公道,但也于事无补。

    朝会上,夏启帝沉默许久,还是作出了决定:“掩饰泾州案,封锁信息,回收已然发表的报纸,由《大夏日报》发表报纸,辟谣此事!”

    皇帝的旨意下到了《大夏日报》,主编楚靖之久久沉默,文人的风骨告诉他不应篡改此事,但忠君爱国的思想却告诉他皇帝的命令最重要。

    天地君亲师,君王的地位只排在天地之后。

    身旁,儒官左戚低声道:“楚大儒,当真要如此撰写文章登报吗?”

    左戚本是翰林院学士,但在《大夏日报》创建后,他就被调到此处作为一名编修学士。

    泾州之事闹得沸沸扬扬,左戚自然知道此案内情如何,但如今朝廷的旨意却是要他们扭曲事实,掩盖真相。

    楚靖之叹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舍生而为大义,忠孝义节,忠排在最前。”

    左戚沉默的低头,他知道楚靖之这句话的意思,那就是按照陛下的意思去编纂这份报纸。

    儒家以人为本,但自孔圣之后,忠君思想上升到一个极高的高度。

    哪怕是大儒,也被这种思想所禁锢。

    这不是人的局限,而是时代的局限。

    就在《大夏日报》准备撰写辟谣文章的同时,国子监的周祭酒也是被皇帝召见。

    在御书房里跟夏启帝下了一盘棋,喝了一会茶后,周鸿雁走出御书房,回到国子监,叫来了程万里,沉声道:“万里,替为师书写一篇公告。”

    “老师,要写什么?”程万里兴致勃勃道。

    老师向来嫌弃他的字写得丑,没想到今日竟然要他执笔,看来是自己最近的表现让老师甚是满意。

    当即,程万里来到案前,铺平宣纸,执笔在手。

    周鸿雁道:“一篇辟谣公告,泾州之案,并非坊间传闻之炼丹案,而是天降疟疾所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