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沙苑争锋 第38章 赋诗自证

    第一卷 沙苑争锋 第38章 赋诗自证 (第2/3页)

,滋润着亢奋的心神。秦重不知,他方才的情形,已濒临走火入魔的边缘。精神一旦崩溃,性情大变,不管不顾。有人大开杀戒,有人痴迷权力,有人偏执于色,有人封闭自我。

    形形色色不一而足,虽还活着,却也是行尸走肉罢了。

    秦重此时,似是进入了某种境界。依然是盘坐的姿势,却与方才大不同。呼吸均匀,绵长有力;神色淡然,不萦外物。双手抱于腹前,掐子午诀。若是他清醒着,肯定会奇怪,自己从未修过道,怎会摆出子午诀呢?

    “孺子可教也。”黑暗中,传来一声悠悠叹息。

    随后,再无声息。

    ...........

    秦重再次醒来,是被拍打铁门的声音惊醒。

    牢房里明亮了一些,不再那般黑沉,想来是天亮了。

    “过堂啦,过堂啦。”门外有人高声喝叫。

    秦重站起身,铁门咣当被推开,两名衙役手持枷锁,气势汹汹的进来。秦重站着未动,两名衙役合力举起枷锁,戴在了秦重脖子上。这是大号的枷锁,足有四十斤重。若是一般人戴上,根本连站都站不起来。

    “走。”衙役喝道。

    走出牢房,强烈的光刺来,秦重微微闭了眼。后面的衙役不耐,猛地一棍抽在秦重背上。“嘭”的一声,秦重原地未动,衙役却是丢了棍棒,龇牙咧嘴。这一棍下去,竟震得他虎口生疼,双臂隐隐发麻。

    秦重缓缓回头,冷冷盯了衙役一眼。其实,他心里也在奇怪,怎么硬受了一棍,却并没有感觉到疼痛?不由嗤笑一声,自认为衙役太弱,挥棍一击,竟是软绵绵毫无力道。不再理会衙役,抬步向前走去。

    牢房和县衙,只有一墙之隔。出了牢狱的门,往东走四五十步,就是大荔县衙的正堂。秦重仰头看了一眼,未见雄伟庄严,倒见墙皮脱落、青苔满布,几根粗大立柱,也是漆皮剥卷,斑斑驳驳,看着衰败不堪。

    所谓官不修衙,天下的衙门大多如此。不过,沙苑监除外。因为大门上的匾额,乃是太祖亲笔题写。衙门太过破旧,对太祖不敬。当然,沙苑监官员年年修衙,只是为贪墨钱粮,又找到一个堂皇的借口而已。

    刚走进大堂,秦重顿时愣住。只见正堂西边儿客座上,端座着两人,儒衫大袖,神情庄重,正是书院范夫子和刘夫子。此刻,见秦重带着枷锁上堂,顿时眉头一皱,噌的站起身。“我书院堂堂学子,何时竟要戴枷上堂?”

    “谁让你们戴枷的?快摘了,快摘了。”大堂正中,县令陈平急道。

    大宋朝善待读书人,许见官不跪,咎错不枷。秦重是书院学子,当然也是读书人。这带着枷锁上堂,是对读书人的折辱。只这一条传出去,陈平这个县令就坐不安稳。读书人一人一口唾沫,能淹了大荔县正堂。

    衙役登时慌了神,一阵手忙脚乱,替秦重摘了枷锁、脚镣。秦重舒展了一下身体,倒觉精力充沛,昨日的虚弱感,已经无影无踪。秦重心里奇怪,但此刻身在大堂,也不是探究的时机。抬眼,望向了正中那人。

    县令陈平,一身绿袍,年纪约有三十,面相精明。在他的旁边,还坐着一中年人,正是那日抓捕秦重之人,却不知他姓甚名谁。

    “脚镣重枷,县尊这是抓了江洋大盗么?”刘夫子一脸愤愤,不依不饶。

    “衙下处置不当,下官代为致歉,还请夫子原宥。”陈平忙站起,向两位夫子施礼。他与范夫子同乡,年岁上差了十岁,从来持弟子之礼。

    范夫子名仲温,而他的弟弟范仲淹,名扬天下。范仲淹仕途起落,然而简在帝心。说不定哪一天,又再次身居高位。

    况且,范仲淹名声响亮,士林之中执牛耳者。

    这样的人物,陈平岂敢得罪。

    两位夫子虽在气头儿上,但陈平毕竟一县之尊,不能不给面子。

    两人站起还了一礼,算是揭过了这一节。

    秦重是真没想到,这两位夫子会来。而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