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 罗马人的爱好

    第二百一十章 罗马人的爱好 (第2/3页)

都是这种典型的悲剧英雄。”

    “这么说也是。”郭康想了想,赞同道:“我感觉这种故事还是挺震撼人的。”

    “是啊,悲剧并不是说,要让人感到悲哀。当时的希腊人反而倾向于认为,悲剧的要点,在于体现了英雄的崇高。”李玄英说:“因此,他们甚至会以乐观的态度看待悲剧,认为英雄虽然毁灭,但他的精神是不可战胜的。这种结局不能归类为悲惨,甚至可以算作一种灵魂上的圆满。”

    “听起来很深奥啊。”郭康说。

    “当年古希腊的智者们,是把悲剧当做教育,而不是娱乐的。”李玄英说:“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悲剧描写的是严肃事件,目的在于对人们的情感进行净化。跟现在的流行戏剧相比,差别还是很大的。”

    “不过这类戏剧也就兴盛了那一会儿吧。”他回想了下,说:“我记得听人讲过,悲剧一家独大的时间并不长。鼎盛期过去之后,很快就是喜剧作为主流了。”

    “这里头还有讲究么?”郭康是真的不太懂。

    “简单点说,就是环境变了,大家不像之前那么相信神和命运了。”李玄英说:“在古典时代兴盛期,希腊人是十分迷信的。不崇拜城邦的神,是可以最高处以死刑的严重犯罪,苏格拉底当时就是因为遭到这个罪名的指控被杀的。”

    “这种氛围下,人们认为神的意志安排着事件的发展,和人类的遭遇。所以,史诗和悲剧中,可以用神的意志来解释命运的问题。”

    “但在大概……天兄纪元之前五世纪后期那段时间吧,雅典在政治和军事上都遭遇了重大的危机。希腊世界原有的秩序渐渐失效,再加上哲学家们开始提倡理性,导致人们开始越来越怀疑神。”

    “到苏格拉底死后几十年,希腊人已经被折腾的不太相信神的公正和权威了。他们依然名义上信奉城邦神灵,但民间开始认为,神并不会干预人类的生活,导致对宗教的态度也消极了很多。”

    “那这么发展下去,希腊人会不会也走上我们这样的发展方向呢?”郭康突然觉得,这个趋势也挺有意思的。

    “这我倒是不清楚了。或许时间够长的话,也有这个可能吧。”李玄英似乎没怎么认真想过:“不过我觉得希腊人确实比其他欧洲人务实一些,可能真的和历史有点关系吧……”

    “这些知识,其实都是我从其他人那里听来的,所以我也没想太深。你要是有兴趣,也可以直接跟人家聊聊。”他想了想,说:“虽然是戏剧的历史,不过应该也能体现出社会的变迁了。”

    “那整体上,能总结出什么脉络么?”郭康问。

    “整体上,就是越来越倾向于直接写普通人。”李玄英说:“喜剧的主角和神往往没什么关系,也算不上英雄。这个时候的喜剧,主要是讽刺政治和社会里的不道德现象为主。”

    “喜剧的来源,本来就是乡里的粗俗闹剧,再加上情节相对更通俗,所以容易受到更多人的欢迎。另外,这个时期的剧作家们,也开始主动迎合观众,对剧情进行设计。”

    “这是大家都会选择的方向吧。”郭康说。

    “当然了。连悲剧作家,都在改变以往的习惯。像比较晚的作家欧里庇得斯,就开始研究如何给剧本加一个相对圆满的结局。”李玄英介绍起经典人物来:“因为传统的悲剧,说是精神上实现了圆满和升华,但很多人还是难以接受。没办法,只能这么改了。”

    “喜剧更是如此。他们的目标观众,人数更多,文化水平相对来说却更低,所以只能进一步进行改变。比如,这些普通希腊人,更喜欢大团圆式的故事,对深刻的哲学思考却不是很感兴趣。所以,喜剧也越来越通俗,故事情节上也倾向于圆满结尾,以迎合观众。”

    “另外,喜剧本身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变化。要说脉络的话,大概还有这么几条。”他列举起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