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五章 完美的商人是钱财的奴隶(求月票)

    第二百七十五章 完美的商人是钱财的奴隶(求月票) (第2/3页)

给不够钱,也就自然造不出靠谱东西来。

    甲胄也是一样。明朝的铠甲技术并不落后,郑成功所部的盔甲,给荷兰人留下过深刻印象。在荷兰人的记述中,穿着重甲的郑军士兵,甚至能顶着不断命中的枪弹,与荷兰士兵对射。然而,明军自己的铠甲却从来没什么亮眼表现,最大作用是战时拖后腿。

    这种情况说到底,其实就不是技术问题,而就是简单的钱被贪的太厉害,没给够……

    到最后,南方的葡萄牙人,东南的郑氏,东北的后金……反正是个势力,都比明朝自己搞得好。

    这例子,对于郭康来说属于信手拈来——因为当时那个现象,实在过于出名了。

    “反过来说,如果给够了钱,他们也不怕成本的问题了。”郭康想了想,发现另一个方向也是说得通的:“压低人力成本的方法,对于一无是处的欧洲奴工来说,可能是最合适的,但对于东方大批的专业工匠,估计并不是这样。”

    欧洲工厂主尽量压低人力成本,还使用机器。但即使如此,在工业化早期,他们的生产效率也很吃亏,甚至比不过江南的手工业者。

    1844年,有英国人来到福建调查,将当地各种不同质地的棉布,都收集了样品,记录价格,送回英国进行比对。回去之后,英国商人惊讶地发现,按照他们所标的价格,曼彻斯特的工厂也做不出来。而福建还不算当时纺织业最发达、效率最高的地方。

    英国尚且如此,其他国家就更惨了。比如美国,到了19世纪,依然只能靠大量出口金银,换取中国商品。

    在1805年到1844年间,两国的贸易逆差高达39%,而仅在1805至1815年的十年间,美国就像中国出口了2270万美元的金银,而同期输往中国的货物只有1000万美元,并且几乎都是农作物、矿物等低端产品。

    再加上当时,美国是被法国引荐给清朝的(路易十六与美国和清朝的关系都很好),清朝甚至长期认为,美国是法国的附庸,是专门给法国提供原料的一个非洲国家。

    相比英国商品,美国的纺织品更加低劣,以至于到了1850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