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五章 印刷禁令

    第三百八十五章 印刷禁令 (第2/3页)

了。

    而欧洲的技术相对落后,只能大量进口纸张。作为天方教世界文化中心之一的西班牙,就是纸张输出的中心,法国人常年从那儿买纸。其他国家,也都依靠西班牙和意大利地区的商路,才能进口到足够的纸张。

    而紫帐汗国建立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技术更迭。他们从东方带来了更好的工艺,再次改进了技术。

    除了之前的几种作物,紫帐汗国还引进了竹子。这种植物长得很快,在较为温暖的南欧,都能生长。最早,这其实是郭盖等人为了“雅兴”,带过来装饰住宅的,不过后来很快扩散开,在各方面都得以运用。

    不过,紫帐汗国几乎没有出口过纸张,相反他们还得经常从埃及购入,哪怕人家质量没他们好,也得买。因为自从印刷术引进之后,纸张其实一直都不怎么够用。

    和常识不同的是,雕版印刷的效率不见得比活字低。尤其是汉字这种文字,活字的优势并不大,发展的可能还没雕版快。

    到清朝后期,完全成熟的印刷,已经把书籍价格压到了十分低廉的程度。按英国人的调查,实用性质的普通书籍非常便宜,一本小册子的价格甚至低于一碗面条;而如果印刷工坊使用了女工,价格还能压得更低。

    之所以能做到这种程度,是因为社会中存在众多能够识字、制版的工人,包括女工,把成本大幅压低了。

    而另一方面,抄书也非常流行。由于大量底层文人的存在,小批量的书籍复制完全可以通过抄写完成,这些“孔乙己”们的工钱,比活字印刷都低,艺术性上也胜过对方。

    两边夹击之下,活字印刷反而陷入尴尬的局面了。很长时间内,都是靠印刷不怎么上得了台面的通俗小册子来维持生态位。因为明清市井文化的发展,这种东西“更新”快,雕版跟不上,孔乙己们也抄不过来,就这样才留下了一些生存空间……

    在这多种因素作用下,也就产生了清末民国那些很魔幻的识字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