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步兵交锋
第九十三章 步兵交锋 (第1/3页)
由于占据了主场优势,马穆鲁克方面的准备要更完善一些。可能是发现了罗马方面拥有更多、更强大的火炮,他们没有再试图进行对峙,逼迫对方先行进攻,而是展开阵势之后,就立刻扑了上来。
罗马军队也立刻做出应对。各大队都按照旗号命令,停止前进,架好火炮。敌人来到三百步开外的时候,军团的重炮率先发出轰鸣;到二百步的时候,各大队的火炮也先后加入战斗。
大群“圣战者”密密麻麻地挤过来,成了最好的靶子。他们的密集队伍,很快被砸出数条豁口,队列彻底乱作一团。队列中的教士和后面督战的马穆鲁克,大声催促,押着众人继续向前跑,但整个阵型已经不复存在,只能乱哄哄地抱团往前冲。
到了百步之内,大队的步兵火器也加入了射击;到了五十步,第一列的所有士兵都拿起弓,用尽可能快的速度,把手里的箭矢抛射出去。
在军团装备中,弓箭是不占用编制的武器,所有人都会给发一张。由于朝廷管理甲胄和长兵器,但不管弓箭,所以民间使用也很多。加上紫帐汗国依照古礼,一直鼓励大家学习射箭、骑马等技术,乡间的各种比试活动一直在定时举行。因此,弓箭的使用非常广泛。
甚至,很多士兵都会嫌弃兵部发的弓质量不行,选择自己携带。当年杜甫的诗句里说,“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就是类似的情况。出征的人在行军前往营地的时候,不会随身携带铠甲和长杆兵器,但弓箭和刀剑,在民间相当普及,一般都是会自备的。
命令下达之后,军团兵阵列里,瞬间就发射出一阵阵箭雨,只有郭康这边的罗斯人在干瞪眼。因为训练不足,郭康他们担心罗斯人根本用不好,因此只给几个有点基础的猎户发了弓箭,结果,就成了现在这种局面了。
不过,军团的火力对于当面的敌人,其实是有些过剩的。按照历代作战的经验,战场上,弓箭的作用是大量杀伤无甲和轻甲敌人,而非去硬啃重甲。相对而言,增加射速和减少体力消耗,反而更加重要。因此,大家发射箭矢的速度其实很快,少他们这一点,影响也不大。而他们用的弓箭,对于地中海大区来说,威力也同样有些过剩。
敌人的步兵披甲率相当低,基本都没有什么防护,身上只有一件破旧袍子和头巾,连硬质头盔都很缺乏。在他们后面,是一些状况稍好的部落步兵。虽然在跑动中已经完全变形,但他们勉强还有基本的阵势。士兵们用皮革、草藤甚至木头片,充当简易的护甲。
按照阿拉伯人的传统经验,这种玩意儿对付地中海世界和波斯人的弓箭,是足够的。当年阿拉伯人的重骑兵,也就是这个程度的防护。但中原弓箭那个“高速低穿甲”,也是相对中原披甲率而言的低,拿这些东西来应对,就有些太凑数了,肯定没法通过“垃圾兵过滤器”的。
所以不出意外地,在郭康这里,都能看到大片的敌人在远处就被弓箭射翻,甚至让他怀疑,放箭的命令是不是下晚了,还能再拉长一段距离。在他考虑期间,前排的老兵已经以两三秒一发的速度,把十根箭射完,开始准备格斗了。
向前冲锋的敌人,速度一下慢了下来。跑的最快的那些人几乎都死在了半路上,让后面那些原本就不太想上的步兵们更加犹豫。但脚步慢下来之后,反而给了罗马军队更多的输出时间。军团士兵开始在百人、十人队长们的指挥下进行换位,新上来的士兵又开始了射击,把更多敌人杀死在面前的空地上。
一些埃及士兵也拿起弓箭进行还击,但他们的火力还是太弱,没有起到什么效果。发现情况不对之后,指挥步兵的军官们也没有指望他们能和罗马人对射,开始大声呼喊,驱赶手下继续加速。
这次,也不需要郭康下命令了。第一列的三个百人队,立刻变换了队形。第二排士兵向前补位,把阵线填满。而队与队之间的间隙处,大队炮兵也没有撤离,而是趁着对方拖延的时间,重新装填好了那些小型火炮。
朱文奎现在就在二、六两个百人队之间的空地上。郭康在队列后,都能听见他扯着嗓门大喊“双倍霰弹!双倍霰弹!”,指挥手下,又把一个布袋子塞了进去。
几息之后,敌人就已经冲到了阵前。郭康这里,都能听见他们怒吼的宗教祷文,看到最前面一排人狰狞的面孔。
不过,也在这一瞬间,朱文奎挥动了旗帜。他带来的火器其实远超正常大队该有的数目,让第二大队的前沿,顷刻间像火山一般,“喷发”了。
炮口吐出的火光,在埃及的大白天也清晰可见。战场上,所有人类喊出的圣战口号,都被火炮齐射的轰鸣轻易盖过。葡萄大小的铅弹四处纷飞,将前方一个扇形区域内的人体、简易护具和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