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元代白青瓷

    第269章 元代白青瓷 (第2/3页)

无损,可以沉入海底十几年不化。

    但在这两种情况下,海底沉没瓷器的外观,有两个不同之处:

    第一种,储存在相对完整的容器或舱内,或深埋在海床中,除了海水侵蚀,基本上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

    这种瓷器经过海水清洗后可以彻底更新,它的外观没有明显的夹杂物,但海水的腐蚀会留下痕迹。

    瓷器的表面,往往看起来是无光泽的,甚至会出现密密麻麻的斑块,但这种斑块并非破损的斑块,更像是被腐蚀后褪色的斑块。

    另一种,则是散落在海底,没有任何容器保护,被海底海流和沉积物掩埋的海捞瓷,后期还被海底生物附着,形成了海底沉积物。

    这种情况下出土的瓷器,一般都带有不同程度的破损,原有的色泽也会有所改变。

    我手里的白瓷玉观音,左右两边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损,我分不清是做旧还是天然形成,但总归排除了其一。

    它是散落的。

    那么再延伸到另外一个角度,在郑和下西洋时期,当朝为朱棣引领的永乐年间,其所率领的舰队,是后来拿破仑舰队的十倍有余,号称最强之舰队。

    那么这支舰队对于瓷器的保护,必然十分完整,且国力旺盛,所以可以排除是明盛时期的瓷器。

    当然,明末则不算在内。

    实际上对于摘花斗来讲,朝代并不是最重要的,我只需要判断真假就足够了。

    但确定朝代能够给我带来一些思路。

    白瓷最早创烧于东汉之前,唐代最有名的属于过渡性灰白瓷邢窑,到北宋早期的白瓷定窑、汝窑。

    到了元代时期,白瓷则并非素白瓷,而是白中带青……

    我脑子里突然一闪。

    白中带青?

    我连忙站起身来,将手中的玉观音拿到了楼外,刚才我所坐的地方,因为阴影的缘故,根本看不清楚。

    现在借助阳光直射而下的角度,我清楚的看到,这玉观音身上,明显有一抹白中带青的痕迹!

    虽然表面上的破损不少,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