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带领《当代》走向更高的那个人

    第163章 带领《当代》走向更高的那个人 (第2/3页)

    还得到了国内文学评论界颇有名气的蒙万夫的赞赏,特地写了一篇《田野上庄重而深沉的希望之歌——评中篇》,充分肯定的程忠实在《初夏》当中的创作能力。

    同时,蒙万夫还在评论的最后盛赞,“《当代》1983年第一期为中国文学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力量,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蒙万夫这人大家不熟,他的学生很多人应该认识,叫贾平娃。

    诚如蒙万夫所评论的那样,在这一期刊物当中,有《新星》这样的改革文学力作,有马原这种极致化的先锋文学,有于华这样一出手便风格成熟而被寄予厚望的作者,有谟言这样歌颂真|善美的清新风格,也有程忠实这样正统的从乡土中走来的作者……

    这一期刊物充分显示了《当代》对国内文坛各种创作风格的扶持和鼓励,不光在广大读者口中收获了如潮的好评,更在评论界和作者群当中引发了极大的讨论。

    由于前些年的嗡嗡嗡造成了文坛一定程度上的真空,所以近几年文坛不仅是创作量的井喷,更是创作风格的百花齐放。

    时下有个流行词,叫“不是”。

    用在什么语境里呢?

    有作者拿着稿子到编辑部去投稿,编辑们带着老花眼镜看完,眉头紧蹙,语气中带着几分惋惜。

    “你这个,不是啊!”

    什么叫不是,只是不符合老一辈编辑的阅读习惯而已,直接连作品分类都给你改了。

    这一期《当代》上发表的作品中,如果按照“不是”的标准来评判的话,马原、于华的作品都在此列,而两人的作品风格恰好带着先锋味道。

    “文学创作刚从巨大的阴影当中解放出来不久,我们不希望它陷入另一个阴影。

    现在新一辈的作者朋友已经不满足于叙述形式的单一,开始追求叙述的多元和多种可能性。

    编辑部的同仁一致认为,我们应该正视新时代文学创作的新变革、新要求、新方向。

    这一期的《当代》便是在这样的背影下诞生的……”

    眼下,林为民正伏在案上笔走龙蛇,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吹逼。

    《当代》1983年第一期上市近月,在全国范围内引发的反响是巨大的,也因此得到了很多媒体的评论和关注。

    《文艺报》创办于建国前夕1949年9月25日,是全国文协主办的报纸。

    历任主编无不是文化巨匠、文学大师和卓有建树的文艺理论家,可以说新中国的文艺风云均与《文艺报》有着密切关系。

    多位伟人都曾在生前对《文艺报》的工作做过重要指示。

    这次《当代》1983年第一期所引发的反响引起了《文艺报》的关注,特地向《当代》编辑部发来了约稿邀请,让编辑部谈谈关于这次第一期组稿的幕后故事。

    蒙伟宰和覃朝阳两位老同志顺手就将这件事交给了林为民,美其名曰不能抢了林为民的功劳。

    83年开春第一期主推新人新作确实是林为民的点子,两人这么说倒也没错。

    林为民花了一上午的时间奋笔疾书,总算是将稿子写好了。

    柳荫手里拎着茶缸走过来,吹着高碎漂浮在水面的茶沫啧了一口,“为民现在真是当领|导了,瞧瞧这稿子写的,都快赶上大会发言稿了。”

    荣世辉跟着调侃道:“这一期林主编主持有功,有了成绩不能藏着掖着,要不领|导怎么能看见呢?”

    林为民将笔帽扣好,起身活动着肩膀。

    “老同志,牢骚太盛防肠断啊。”

    荣世辉笑道:“我这个老同志没问题,小柳才三十多,你这个‘老’字是不是不太恰当?”

    柳荫配合的朝林为民瞪着眼。

    林为民给荣世辉竖了个大拇指,“要说会说话,还得是您有一手。”

    《当代》1983年第一期刊物在上市二十多天后经受住了广大读者的考验,受到了众多评论家、媒体的广泛赞扬,所引发的讨论和影响也对得起编辑部对于这一期刊物所寄予的厚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