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这稿子发了,我说的

    第239章 这稿子发了,我说的 (第2/3页)

在云南,那地方没什么好吃的,缺油少肉,蔬菜单调,但也有一个好处,大米饭管饱。

    阿诚戏称自己这一身细皮嫩肉,有多半是云南的大米喂出来的。

    阿诚说在云南的那些年锻炼了他讲故事的能力。他从小看书多,记忆力好,称得上是博闻强记,去云南插队的时候还特意背了一箱子书过去。

    知青们白天干活,晚上聚他住的茅草房。点一盏煤油灯,一屋子人,烟头在昏暗的光线当中一亮一亮的,屋里烟雾缭绕。

    靠着讲故事的本事,阿诚在知青群体当中混的风生水起,如鱼得水。

    说到这里,他的脸上带着几分自得。

    阿诚又说起了,在云南的时候收听“敌台”、看电影的那些经历,脸上浮现出追忆之色。

    “记忆是会被美化的。”林为民说了一句。

    阿诚恍然,“你说的没错。”

    聊完了知青生活,又聊到了回城。

    阿诚是79年回城的,当时他们那一拨没办法回城的知青聚在一起“闹了一波大的”才算是回了城。

    “当时啊,真是看着什么都新鲜。连看到警察也能一阵死盯,这可是城市的标志啊!”阿诚说着自己先乐了起来。

    “你这可太丢燕京人的气派了!”林为民调侃道。

    阿诚挥挥手,“就那么一阵儿,现在也烦的不行。”

    “哈哈!”

    回到燕京,阿城的业余时间主要花在看电影和给父亲打下手上。

    他那会儿没工作,恰好父亲又需要出版著作,在他的协助下,父亲钟殿榧连续出版了《陆沉集》和《电影美学》两部著作。

    给父亲打下手,没工资拿,能分润点稿费,但不多。

    回了城就结婚的阿城需要钱,想谋求独立。

    他是个能折腾的人,前几年燕京非常有名的星星美展,就是他和几个朋友搞的,那时候他们这些人到燕京的各个学校去讲演,为画展拉人气。

    可惜没啥用,画展这玩意没钱是玩不转的,搞到第二年就弄不下去了。

    之后,几经波折,阿诚成了《世界图书》杂志的美术编辑。

    “没钱啊!是真没钱,我儿子要吃冰棍我都舍不得给他买。”

    阿诚说到这里,情绪带着几分苦闷。

    林为民安慰道:“你的稿子很好,稿费肯定少不了,以后你儿子想吃多少冰棍就吃多少冰棍。”

    阿诚笑了起来,想象着那样的画面脸上是满足的笑容。

    “你知道我为什么要找你看稿子吗?”阿诚问林为民。

    林为民摇头,他也好奇,尽管阿诚说是上班没时间,但写信投稿总可以的,又或者编辑部那么多编辑,找谁都行。

    “嘿嘿,我听人说,你稿费都有上百万米刀了。”

    林为民意外,“我稿费多跟你有什么关系?还想打土豪分田地是怎么着?”

    阿诚摇头,“非也!我还听说,你这人搞收藏。”

    林为民点点头,“这倒是。”

    “大家都说,你是壕放派收藏家。”

    豪放派收藏家?

    这个名字不错,听着就跟苏轼挨着,林为民的脸上带着几分自得。

    阿诚却以指代笔,“是这个‘壕’。”

    林为民的脸色垮了下来,这是哪个孙贼在背后编排我?

    他又问道:“那这跟你又有什么关系?”

    “我从小就逛琉璃厂,你要搞收藏,我能给你当个掮客,收费童叟无欺!”

    林为民不禁笑道:“敢情在这等着我呢?”

    玩笑了几句,林为民拉着阿诚去吃了顿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