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历史题材的改革文学

    第261章 历史题材的改革文学 (第2/3页)

到了他的身上,大家都知道,能让她如此严肃对待的文件,绝对非同小可。

    “这份文件讨论的是关于期刊出版发行实行自负盈亏的问题。”

    “轰”的一声,会议室内在卫君怡说完这句话之后如同一锅热油内被倒进了凉水,炸开了锅。

    建国以来,国内的所有报刊杂志背后都是各个级别的政府机构、国营单位,吃的都是财政饭,盈亏从来不在大家的考虑范围内。

    现在,国家竟然要实行期刊自负盈亏,这得有多少家刊物要倒掉啊!

    不是大家悲观,而是大家太了解如今国内的期刊情况了。

    这几年时间,全国各个地方的刊物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绝大部分都是各地自己搞出来的,基本都是靠背后的各级单位拨款维持,真正能够做到自负盈亏的,少之又少。

    很简单的道理,一份地方刊物,通常的销量几千册到几万册不等,个别影响力较大的刊物可以达到十万册以上的销量。

    以每期发稿三十万字来计算,稿费标准再低,每期的稿费支出少说也是两千块钱左右。

    再加上人工、行政、发行等各项支出,不算印刷费用,卖个一两万册是根本回不了本的,至少也得是五万册以上才有可能达到收支平衡。

    可问题是,别看这几年国内很多纯文学杂志动辄都是几十万册、上百万册的销量,但那很大程度上属于幸存者偏差。

    《人民文学》、《收获》、《当代》、《十月》、《花城》、《钟山》、《燕京文学》、《沪上文学》、《青年文学》……

    刨除这些全国的一二线文学杂志,真正能够做到期期销量五万册以上的地方刊物有几家?

    答案是:屈指可数。

    而一旦这份文件下发,等待这些刊物的命运只有一个:停刊。

    唯一可以画上问号的是停刊的时间,看看哪家刊物撑得时间相对长一些而已。

    想到这里,大家不禁感叹起来。

    身在国文社,背靠的是国字号的牌子,社里有《当代》、《人民文学》这种每期行销上百万册的一线杂志,哪怕是偏向纪实、史料性质的刊物《新文学史料》每期都可以卖到六位数。

    所以大家震惊归震惊,但是对于即将要下发的文件是没有切肤之痛的。

    心中除了震惊,更多的是惋惜。

    卫君怡的讲话进行到了后半段,提到了《当代》编辑部之前拿到社里编前会的那部《便衣警察》。

    “现在改革文学的内容正在逐步横向发展,发展出不同的分支,《新星》的发表为改革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支,那就是官场。

    近一年我也看到了一些涉及到反腐、刑侦内容的,应该说这些都是改革文学的变种,他们未来很有可能成为支撑文学持久走下去的重要分支。

    就比如《当代》之前拿出来的《便衣警察》,为民当时给出的审稿意见是:通俗性很强,但文学性不足,所以放到了长篇精选丛书里。

    这部就很符合现在改革文学的发展方向……”

    被领导当成三好学生表扬了一番,《当代》算是在社里的各个编辑室面前出了个风头。

    开完会之后回到编辑部,大家围住了林为民。

    他们最关心的当然是,林为民为什么会未卜先知,居然开会之前那么多天就开始布置丛书的事。

    林为民一脸懵逼,我他么哪儿知道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