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形象工程

    第445章 形象工程 (第1/3页)

    作品上教科书,对于大部分作家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事。

    大部分文人爱钱,但比起钱来,大部分人还是更愿意自己的作品流芳百世。

    上教科书流传的时间可能没有那么长,但影响这个国家一两代人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这样的影响力,很难有作家能够拒绝,包括林为民在内。

    不过目前上教材这事还只是郑国的小道消息,每次教材大改少说也得折腾个两三年时间,现在也只是听听消息而已。

    正月里的日子过的很快,年味儿逐渐淡去,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也恢复了正常。

    元宵节前,译林出版社的同仁前来拜访林为民。

    李景瑞原本是《译林》编辑部的编辑,成立出版社后被任命为了出版社的社长。

    《译林》杂志创刊于1979年,是JS省应上级部门的要求创办的一本介绍外国文学的翻译刊物。

    彼时,国内有几家向国人介绍外国文学的杂志,但风格不尽相同。

    《世界文学》隶属于社科院,风格较为正统严肃;《外国文艺》隶属于沪上译文出版社,风格又过于新奇。

    《译林》在做了一番谨慎的思考后找准了自己的方向,从读者的角度出发,为读者们介绍涉及国外现实生活的通俗文学,介绍流行的作家和作品。

    “打开窗口,了解世界”,这样的杂志定位让《译林》很快在国内的期刊界站稳了脚跟,并收获了数量众多的读者。

    到了88年,国家开始重视对外的舆论宣传,在这样的形式下,《译林》杂志因为有多年积累的国内外翻译资源,被出版署相中由《译林》编辑部扩展成了译林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成立,最大的使命就是翻译中国文学作品出版到国外,向广大海外国家和地区传播优秀的中国文化和文学作品。

    由编辑部变成出版社,译林上下压力都极大。

    创社时间短,出版资源少,经济实力薄弱,难题太多了。

    向上级部门申请出版物“走出去”的各种项目的资助和补贴也不见踪影,译林出版社只能自己想办法。

    经过多方论证和调研,译林出版社决定用几年时间陆续推出一套英文版的《中国现代文学文库》,经过省里出版总社的同意,译林出版社组织选题。

    本来是计划将鲁、巴、郭、老等几位现代文学巨匠的大师作品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文库》的第一批作品,可这时又有人提出了意见。

    第一批大师当中,除了鲁迅之外,其他人的作品在国外翻译出版极少。

    说白了,就是没有名气,作品出版效益堪忧。

    尽管译林出版社的目的是为了宣传国内文化,但出版社现在底子这么薄,也不能明摆着干赔本的买卖啊,能赚钱是最好。

    讨论了一番,有人把主意打到了林为民的身上。

    按照辈分和资历来说,林为民放到这第一批当中,肯定是不够格的。

    可谁让人家在国外名气大呢?

    听说在国外都是几百万册、几百万册的卖,还得了不少奖,如果真能收录他的作品,对于新生的《中国现代文学文库》来说,绝对是一大助力。

    《中国现代文学文库》的编纂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把林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