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属于他的名字

    第455章 属于他的名字 (第2/3页)

白了他一眼,丈夫在这方面确实有些迟钝。

    “就是······我们这种!”陶慧敏斟酌着说道。林为民脸上的表情终于诧异起来,

    “真的假的?你怎么看出来的?”

    “你不懂,那种感觉很微妙的,我一眼就看出来了。”林为民觉得陶慧敏越说越玄乎,不过这个话题倒是挺刺激的,百合啊!

    比较可惜的是,苏珊·桑塔格和安妮·丽波维兹两人都年纪实在是大了一点,都四五十岁的人了,差点意思。

    “伱给我具体讲讲!”林老师继承了国文社的优良传统,贴在陶慧敏身边与她窃窃耳语。

    翌日上午,林为民在达科塔公寓里见到了《纽约客》的记者戴维·莫里斯,一位犹太裔记者。

    戴维·莫里斯人到中年,已经在《纽约客》供职超过20年时间,是杂志的资深记者,采访过米国文化界的众多重量级人士。

    见到林为民,戴维·莫里斯的第一反应是惊讶于林为民的年纪。他在采访前已经搜集了不少有关于林为民的资料,也知道林为民的年龄,但见了面还是对林为民的年轻感到非常惊讶。

    林为民调侃道:“这大概算是亚洲人的基因彩票!”戴维·莫里斯笑了起来,只一句话他就判断出今天要采访的这位作家与他在米国所遇见的那些亚裔的不同。

    自信笃定,从容不迫。落座之后,陶慧敏帮忙端来了一杯茶和一杯咖啡,戴维·莫里斯说了声谢谢,品尝一口后他出于记者的本能,四下打量了一下公寓内的布置。

    “我和妻子打算来纽约度蜜月,这里是朋友帮忙租的。”

    “我知道,阿瑟·米勒先生。”戴维·莫里斯说了一句后,将自己的纸和笔都准备好,又掏出了一只索尼的录音笔。

    如今录音笔这款产品刚刚面世不长时间,不同于后世常见的数码录音,而是磁带录音。

    “这是我最好的朋友。”戴维·莫里斯笑着对林为民介绍了一下那支录音笔。

    “科技改变生活!两人默契的笑了笑,寒暄了两句后,采访正式开始。林为民和戴维·莫里斯相对而坐,戴维·莫里斯说道:“不如就从阿瑟·米勒先生开始我们今天的采访吧,您和阿瑟·米勒先生是如何认识的呢?”

    “这件事说起来时间就长了。我的老师是中国的剧作家万家宝先生,他和阿瑟米勒先生是旧识,前些年万先生到米国来访问,阿瑟·米勒先生当时接待了他。访问结束前万先生邀请阿瑟·米勒先生到中国访问,1983年阿瑟·米勒到燕京人艺访问交流,我陪同阿瑟·米勒先生游玩了几天,我们成了非常好的朋友······”

    “刚才你谈到了你的老师万家宝,我很好奇你的学习经历以及你是如何走上创作道路的,这些在我的资料里提现到非常少。”戴维·莫里斯翻着手里的资料问道。

    “我的学习经历很简单,就是初中学历。前些年那场风波你应该知道,我的学业被迫中断,然后到农村去插队。农村的生活相对是要艰苦一些的,我最开始写作纯粹是为了改善一下生活条件。一开始我写的东西很差劲,每隔几天就会收到杂志社的退稿,大概过了一年左右时间,我的终于发表在了文学杂志上,并且还获得了全国性的奖项。我因此收到了文学研究所的邀请,进行一次短期的文学培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