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影响了一代人

    第482章 影响了一代人 (第2/3页)

方去。

    把这些国家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大学生,送到国家最贫困的地方去教书育人,短时间内难以出成效,也有大材小用的嫌疑。

    支持与不支持的读者迅速的分成两派,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蔓延成一场全国性大讨论的趋势。

    在八九十年代,这样的全国性大讨论并不少见。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发表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1980年5月,《中国青年》发表了女工潘晓的一封来信,掀起一场关于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潘晓讨论”;

    1982年7月11日,《光明日报》报道了大学生张华为救掏粪工牺牲的事迹,大学生换掏粪工,一时引发了国人关于生命价值判断的大讨论。

    八十年代的中国人,在物质上是贫瘠的,但在精神上却又是丰足的。

    这些全国性的大讨论,丰满了一代人的人生,成了他们人生的养分,也带给了整个社会无限的活力。

    近几年来,像这样的大讨论已经出现的越来越少,有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国内现在的关注和精力已经越来越被经济生活所吸引,而忽略了对形而上的追求。

    《中国青年报》上的报道,恰好激发了国人已经沉寂多时的精神追求。

    林为民没有想到他的信会被发表到报纸上,对于外界舆论的发展更是始料不及,直到《中国青年报》的记者找到他时,他仍感到有些措手不及。

    “林老师,对于现在各方的讨论,您抱的是怎样的态度呢?我看了您的信,您对于大学生的决定似乎并不算支持。”

    面对记者的问题,林为民无奈苦笑:“当时主要是怕这位同学是看完了我的,一时热血上头,做出了草率决定,所以特地给他回了一封信。我倒不是不同意他去,只是希望他能够审慎的决定,这毕竟是关系到人生未来的大事。”

    说到这里,林为民将《当代》编辑部最近这段时间收到的一些信拿了出来。

    “你看看,这些都是我们最近收到的,都是看了《一个都不能少》打算支持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学生们的来信。”

    记者翻着那一封封读者来信,热泪盈眶。

    这些信笔迹不一,但所表现出的对于国家和人民的担当和抱负却是相同的。

    “林老师,您真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您的影响了一代人!”记者眼含热泪,激动的说道。

    林为民却不苟言笑,说道:“不能这么说。”

    “为什么?”记者问道。

    林为民指着办公桌上的那些信,“我相信这些写信的学生们在当下的想法是好的,但理想和现实之间是有一道巨大的鸿沟的……”

    记者闻言沉默,过了一会儿才说道:“您是怕他们以后可能会后悔?”

    林为民点点头,“理想不是那么容易坚守的,一定会有人后悔。我只是希望,到那个时候,那些临阵退缩的人不要背负良心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