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先办个印刷厂

    第三十三章 先办个印刷厂 (第2/3页)

数量限制。

    这些匠户挣钱的渠道也没有多少,被这些活字调动了积极性,如今都快形成一个产业了,贸然取消,只怕反应会很激烈,这种尾大不掉的感觉很糟心。

    “带我去库房看看。”

    老者头前带路,其他人跟在身后,向着库房走去。

    掏出钥匙,打开库房,满满一屋子的活字,怕是再过几天就能堆满了。

    指着屋子,郑雄火大的问道。

    “这一屋子的活字,就是你说的优中选优,这得花多少钱。”

    “回大人,这都是正常收录的,刚开始咱们的报价基本上都是正常水平,后来活字多了,有些人就便宜卖了,从一文两个,到一文三个,再到现在的一文五个活字,来卖活字的依然不少。”

    郑雄听的一脸无语,火气都没了,跟风,内卷一脉相承,也是一个不落,无语一声叹。

    “就维持这个规模吧,预算固定不要再涨了。”

    库房不看了,脑壳疼,郑雄静静的走在前面,其他人默默的跟着。

    这么活字要处理一下,药局随着药材收购的增多,虽然消耗的也多,但本就不多的库房还是有压力的。

    这么多活字想要消耗也不容易,消耗活字的方法也就只剩出版书籍了。

    大约在公元 7世纪的唐代,中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术。有了印本书,正式的出版业开始出现。唐代中期以后,在今四川等地,从事雕版印刷的民间出版业已很普遍。早期印刷的出版物大都是一些为市民广泛需要的历书、字书和佛教经文等。直到10世纪30年代,即五代后唐时,雕版印刷大量普及,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后,才引起政府的重视,用来刻印儒家经书,从此产生了由政府主办的出版事业。

    10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包括宋代至清代中期,是中国古代出版事业全面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印刷技术也不断得到改进和提高,以后又出现了套版印刷术,当时在世界印刷史上处于领先地位。在这期间,政府主办的出版事业日益兴盛,编辑、出版了许多集大成的总集和类书、丛书;私人刻书也很多;民营的出版业发展迅速。刻书地点几乎遍及全国,无论出书品种和数量都大大超过了前代。

    明初,南京国子监将杭州及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