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 大善举

    150 大善举 (第3/3页)

,每月收取利息四千文,年息约达100%。

    一直到北宋王安石变法,出了一个青苗法,是一期五个月的贷款时间,利息是20%,算起来就是年利息48%。

    按理来说,这个利息相比以前,那是要低多了。但是,架不住底下执行的官员各种乱搞,比如强行放贷,你没这个需求也要你贷;还有,给你加各种手续费等等。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个放贷算到了政绩里面。最终导致了放贷乱相,最后被迫停止推行《青苗法》。

    但是,张一凡这个钱庄,就完全不同了。

    首先,肯定不会强迫,香山县百姓不管是借或者贷都是自愿。

    第二,存款年利率是5%,借款年利率是15%。其中,古代是没有存款利息,反而是保管费;而借款利息,也是史上最低的。

    张一凡这个钱庄,同样得益于大胖子马如海。因为这个钱庄的出炉,绝对又是损害豪强的利益,是豪强所不愿看到的。恰好,香山县的豪强,被张一凡给一网打尽了。

    这个钱庄的本金,就是朱元璋临行前给张一凡的一万贯钱。

    不过,钱庄设立之后,打听怎么借钱的多,但是存钱的,却是没人问津。

    普通老百姓,家里也没几个钱。哪怕这个时候驸马县令的威望高,也还是没人来存钱。

    这种情况,让分管钱庄事务的朱镜静,就有些担心地说道:“凡哥,如果按照这么下去的话,我们钱庄里面的钱,会越来越少的,指不定到最后无钱可贷了!”

    一开始的设计思路,张一凡当然有给朱镜静说过,变保管费为给利息,就是为了吸引百姓手中的钱,从而能让钱庄赚这个利息差。

    可如今,只有借没有存的话,这个借钱生钱,就无从谈起了。

    张一凡想了下,便对朱镜静说道:“这样,以后县衙的支出,包括所有人的俸禄,都走钱庄。给他们开立账户,让他们去钱庄领钱,不领的话,就是存在钱庄了。只要有榜样在,以后存钱的人就会多起来的。”

    说到这里,他想了下又说道:“钱庄里再定一个活期利息,就是存了之后随时可以取的,按年利率1%算好了,不够一文钱就没有。”

    这么一来,要存三十六贯五百文到钱庄,这样每天就能多一文钱。或者存一贯两百文钱,一个月才多一文钱;

    不过香山县内把马如海团伙一网打尽之后,剩下的都是平头老百姓而已。能存三十六贯的,估计一个都没有。

    但是,香山县老百姓可以存定期,只要20文存一年,就能多一文钱的,这个就多了,一个月打工收入就有了。

    张一凡这个县令开局,大开大合,各种新政一起出来,真得是花钱如流水。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又要感谢那个大胖子了。

    如果没有他的钱,县衙没钱,还要倒贴钱,那张一凡只能一步步地走着。

    可如今不同了,相当于大胖子盘剥了香山县那么多年的钱,都成了张一凡的底气所在。

    这不,眨眼间,他又新出了一个布告,又一次引发了轰动。

    “驸马爷又出新招了,这次可是大善举啊!”

    “快说说,驸马爷又干啥事了?”

    “驸马爷出布告说,将会拿出一千贯钱,在大年二十七开始,连续三天举办识字比赛。只要是香山百姓,皆可参加。《千字文》知道吧,从中抽取字来考你,只要能读出来就奖励一文钱。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读出多少个字,就奖励多少文钱!”

    “哇,那我要是全认识,岂不是过年就能白得一贯钱了?”

    “那可不,不过有个前提,就是必须会写自己的名字!”

    “这没问题啊,这个好啊,那得赶紧去认千字文才好了!”

    “谁懂千字文的,得赶紧找人教啊!”

    “没事,驸马爷还说了,每个坊都都会派人过去,固定一个时间教千字文的。”

    “对了,驸马爷还说了,只要是香山县户籍的都可以参加,无论男女老幼!我觉得吧,一家子买一本是最好的,全家人一起认,然后说不定大过年的,就有不少钱可以领了。就算到时候轮不到,那不也是给自己长学识了不是!”

    “对对对,就是这个理!”

    “驸马爷是真得好啊,竟然拿出了一千贯钱来做这个事情!活菩萨!”

    “……”

    县衙的司吏、典吏,几乎就是香山县认识字的全部了。他们被张一凡指派到了十一个坊都,每天一个固定时间教千字文。不要求解释字的意思,只要求能让老百姓认识这个字,能读出来。

    他们这些人还会携带临时加急印刷出来的《千字文》,成本费多一文的价格卖出,其中多出来的一文钱就归这些卖书的司吏、典吏所有,就当是教书辛苦费了。

    对于这些司吏、典吏,还有一个激励,就是最终哪个人负责的区域所识字的奖励最多,他们就有对应名次的十贯、五贯和一贯钱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