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先封个狼居胥山……

    第二十六章 先封个狼居胥山…… (第1/3页)

    从酒泉出发,一路北行,最终来到史上有名的漠北‘狼居胥山’,杨川、堂邑父整整走了一个冬天。

    粗略估计,应该超过了万里之遥。

    草原,戈壁,沙漠,荒原,高山与河流。

    几多艰辛,唯有自知。

    即便是一路上都有匈奴骑兵的护送,能得到源源不断的补给,数百头野牛损失大半,最后剩下还不足百头。

    而损失最大的,还是护送他们的匈奴骑兵。

    从河西走廊开始,随着杨川这位‘大雪山使者’不断北行,远赴漠北之地的‘狼居胥山’去祭天,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亮,就连匈奴王庭的人都惊动了。

    所以,这一路上不仅没有受到任何阻拦、盘查和刁难,那些匈奴人还贴心的提供各种补给,并派人沿途护送。

    这也就导致,杨川一行人的队伍越来越庞大,最后竟达到了可怕的三千多人!

    对于这个结果,杨川没想到,堂邑父就更是目瞪口呆,却只能硬着头皮冒充‘王庭大贵人’,一路坑蒙拐骗、吃吃喝喝。

    杨川站在肯特山之巅,举目远眺,远处的色楞格河犹如一条亮晶晶的带子,在苍茫大地上静静流淌,不由得一阵心情激荡。

    蓦然回首,看着身后形同乞丐的八百匈奴骑兵队伍时,他突然冒出一个奇怪的念头:留在贝加尔湖一带猥琐发育,过一过当皇帝的瘾,其实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啊?

    须臾之间,他便将此念头轻轻抹去。

    他是汉家子,还是先想办法回到长安城再说……

    ……

    本来,他的身份很容易被戳穿。

    可是,匈奴人的王,军臣单于生病了,眼看着就要回归长生天,他哪里还有心思去理会一个‘大雪山使者’?

    至于其他人,包括他的几个弟弟、一大群儿子各怀心思,展开一场又一场的明争暗斗,自然就更加没人去追究了。

    据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记载,元朔二年,对了,就是在今年,匈奴两万骑兵进犯上谷(今河北怀来)、渔阳,被卫青打得屁滚尿流,彻底丢了河套,史称‘河南之战’。

    也就是在这一年的冬天,军臣单于死,其弟左谷蠡王伊稚斜自立为单于,逼迫军臣单于太子于单;于单逃入汉境投降,刘彻封他为涉安侯,数月后去世。

    ‘历史上的今年,还挺热闹的……’

    堂邑父带领几个百人队出去寻访女儿和张骞的妻子,杨川则留在肯特山上,一边等待消息,一边盘算着做点什么事情。

    匈奴人认为肯特山是他们的‘龙兴之地’,色楞格河是他们的母亲河。

    对此,杨川选择半信半疑。

    匈奴人没有文字,很多‘历史’都是口口相传,并与一些奇怪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杂糅在一起,往往会让你搞不清楚到底哪一句是史实、哪一句是文学作品。

    当然,即便有了文字,有些历史书还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嗯,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应该比较有发言权,等回到长安城,就想办法与之结交,打听一下古人是如何书写历史的,应该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不过,那货如今已经十七八岁,估计还看不起他这个十二三岁的半大小子吧?

    就是不知道司马迁的口味如何,喜欢油腻还是清淡?

    一般情况下,白金大神……咳咳、历代大文豪都很好色,且普遍贪图口舌之欲,口味也偏重,就是不知道一盘东坡肘子能不能将其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