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章 读书人的脊梁骨……

    第二百八十章 读书人的脊梁骨…… (第1/3页)

    造纸术改良后,杨川家的宣纸产量一直都不高,技术也属于绝密状态,就连刘彻暗示过几次,杨川都没有答应。

    他其实就等着有一个机会,将活字印刷术猛不丁的丢出去,让汉帝国那些读书人大吃一惊,顺带着,将有些人、有些学派,直接给打趴下。

    在长安城里,杨川有两次机会,不过,他都强忍住了。

    拿出来的好东西太多,有时候并不是一件好事,不要说刘彻会有什么不好的想法,就是那些深藏不露的豪门世族,说不定也会伸手来上那么一爪子。

    就算有平阳公主、卫青、曹襄这样的背景,杨川也不敢冒有些风险。

    财帛动人心。

    汉帝国的顶阶掠食者,何止长安城的那一群人?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的贵族后裔,各地刘姓诸侯王,还有像什么陇西李家,山东孔家,辽东公孙家,颍川杨家……以及汉帝国近百年来的一些新贵,其实早已脱离早年的‘豪门’概念,已然向‘名门、世族’方向发展。

    随便拎出来一两家,杨川估计都会吃不了兜着吃。

    别看他如今在汉帝国胡作非为,把持着太学院,深得皇帝宠幸,实际上,一旦有真正的名门望族想对他动手,彼此之间的战斗,估计会十分惨烈。

    作为厨子,杨川明白,很多菜品,根本就不需要烈火烹油、大火翻炒,相反的,还需要文火慢炖,唯有如此,方能将食材的精髓养分给捯饬出来……

    这一次,他等待已久的机会。

    终于来了!

    朔方郡屯田,这是皇帝刘彻的意思,更是汉帝国的根本利益之所需,就算是看不惯刘彻的淮南王刘安等人,在这件事情上,也绝对不敢吱声。

    既然要屯田,自然牵扯到方方面面,其中,垦荒种地、夯筑边境城池、加固阴山防线的汉长城,这些都是题中之义,就算朝廷的仓廪略显虚弱,却还是将各种铁器、农具、粮食种子等源源不断的运来,支援杨川这位十七岁的郡太守。

    同时。

    田地屯垦出来了,人口迁徙过来了,诸如劝农课桑、培养地方人才、巩固大汉朝廷对边郡之地的控制,也同等重要。

    甚至,在杨川看来,可能比前者更加重要一些……

    然后,医馆修筑起来,没有医者愿意前来坐诊;学堂修筑起来,没有读书人愿意前来教书;良田开垦出来,没有农夫愿意前来耕耘。

    这一下,终于将杨川给激怒了。

    为了让这一场戏演得更加细腻一些,杨川还让霍去病、曹襄、张汤、司马迁等人,不厌其烦的给皇帝、给丞相府、给太学院那些读书人写信,恳求他们能解决朔方郡缺少老师的困境。

    不出所料的,除了皇帝大发雷霆一番后没了后文,其他人,包括丞相公孙弘、桑弘羊、儿宽、汲黯以及董仲舒等人,竟然对此混不理睬,就好像没事人似的。

    杨川能够猜想到,长安城里,如今一定流传着一些他的笑料。

    不要紧,想让你们开心的笑话人,等到一两个月后,就让他们哭的有多难受……

    ……

    大片大片的耕地被开垦出来,又被杨川迅速整合、划拨成一百个集中连片的屯田;同时,他将朔方郡原有的军户与几万匈奴人打散后重新组合,组建了一百多支屯垦大队,修筑了一大批牢固的军寨。

    每一座军寨,都是按照驻军千人的规模修筑,给每一名军户,分发了兵刃、弓箭和一批特制的皮甲,确保在遭到匈奴人的小股部队进攻时,能够做到自保,坚守到援兵驰援。

    这一套类似于‘大型农垦兵团’的建制,让朔方郡的局面迅速稳定下来,那种人心惶惶、不可终日的情绪,也得到了很大缓解。

    眼看着春播就要开始,杨川终于等到刘彻的一道密旨,准允他在朔方郡范围内,随时随地的调遣羽林军,防备匈奴人的小股骑兵破坏屯田。

    接到这一道密旨,杨川、霍去病、曹襄三人的心,终于落到肚子里。

    眼看着大面积屯田颇有成效,最大的隐患,终究还是匈奴人……

    三个人相聚在一起,反复讨论后,最终决定,让霍去病、曹襄二人带领羽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