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一章 这一波骚操作……

    第四百一十一章 这一波骚操作…… (第3/3页)

后,还要加一项面试。

    至于这面试官,自然就只能由太守杨川亲自担任了。

    毕竟,考试不过是一道门槛,其主要目的不过是让首阳书院的‘门槛’不至于太低,免得让那些狗大户们心生疑窦,从而坏了杨川的大事。

    本来,以杨川的意思,这首阳书院就是要办成汉帝国第一所免费发福利的‘职业技术学院’,可这免费与不免费之间,却是大有讲究的。

    人嘛,趋利避害是其天性。

    有时候,你若不设下一道神秘而可操作的门槛,那些吃了免费午餐的人,不仅不会对你感恩戴德,反而会心生轻慢,觉得这么容易就到手的东西,能是个值钱货?

    用杨川的话说,这便是人心。

    就算为了首阳书院的名声,杨川也不得不狠心刷掉一大批李姓子弟,让那些家主们急得都快哭鼻子了。

    自然而然的,有些人便会动心思,找门路,一心一意的就想让自家的孩子上首阳书院。

    于是乎。

    首阳书院的名声在陇西郡很快就起来了。

    至于那些被考试和面试‘劝退’的李姓子弟,在其家主们的‘钞能力’下,肯定不能进入首阳书院念书。

    当然,如果实在想进入首阳书院,也不是不能商量。

    得加钱。

    而且,光是加钱还不行,你必须老老实实的在首阳书院旁边的那所书院去念书,等若是给办了一个‘预科班’……

    此外,为了提高首阳书院的规格和档次,杨川明确表示,在首阳书院读书,跟在太学院读书同等待遇。

    也就是说,只要能进入首阳书院读书,成绩合格,到了一定的年龄,即可如太学院学生那般直接进入官场……

    这一下,整个陇西郡都被轰动了。

    新任太守杨川,这人能处!

    有好处,他真给大家捞。

    于是乎,短短三五日,便有一千多名‘适龄儿童’被送到了临洮,都被杨川就地安置在‘首阳书院’的修建工地上,等若多了一些打杂帮闲的‘童工’。

    杨川粗略算了一下,这一千多‘适龄儿童’中,姓李的便有九百多,其中,三分之二的学生年龄超过了十六七岁。

    老李家的人,还真是很会见缝插针呢。

    不过不要紧,这才是杨川‘一揽子计划’的一部分。

    接下来的几日,杨川经过与朝廷的‘反复商榷’,最终敲定下来,在‘首阳书院’里头,设立了一门‘建筑学’。

    大家不是都喜欢修宅邸、修路么?

    好了。

    本侯便满足诸位的需求,直接将十一个县准备修路的部曲、仆役和民夫全部集中起来,分门别类的,让基建营的开始教授‘工程技术学’,像什么修桥补路的,就叫桥梁学,像什么挖山钻洞的,就叫隧道学,像什么盖房子打地基的,就叫建筑学。

    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杨川凭着记忆中‘西北理工科技大’的办学模式和学科划分,辅以汉帝国眼下的实际情况,终于办成了第一所‘综合理工大’。

    一时间,临洮新城人满为患。

    刚开始,大家看了杨川新修的城池,觉得太大了,道路也太宽了,东西南北四片居民区太空旷了……

    如今看来,却只能说有点太小了。

    陇西郡满打满算也不过三五万户人口,让杨川如此一折腾,光是临洮城里的学生,就足足有七八千人,而且,最为可怕的,还是这些人可都是所谓的‘适龄儿童’,小的七八岁,大的十七八岁,若再加上有些富二代、爵二代随身所带的部曲、仆役,闭着眼睛就能知晓,眼下的临洮新城该是何等的繁华!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一句‘天下英才尽入朕毂中矣’。

    如今的杨川,还真有点这般念头。

    想要彻底改变一个家族,最直接的方式是什么?

    自然是从娃娃开始抓起。

    两世为人的杨川太明白其中因果,故而,从他得知自己就要被派往陇西郡担任太守一职时,他便开始筹谋、算计,就想着要大干一场。

    陇西李氏想要尽快提升家族的整体实力,对爵位、官职和名望的渴求,已然成为他们的软肋和硬伤,杨川若不抓住此次机会,狠狠的……

    咳咳,好好的给他们创造机会,那还当什么太守?

    还不如回到竹园头村去,跟刘满、织娘、娜仁托娅等几名小妇人打牌、生娃,混吃等死一辈子算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