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五章 那一颗、造反的心……

    第四百五十五章 那一颗、造反的心…… (第2/3页)

白白损耗大汉帝国的最后一点底蕴,让几十万汉军将士血染黄沙,成为大漠草原、河西走廊和遥远西域草原上的养分和孤魂野鬼……

    在杨川这名大汉厨子看来,刘彻的确是一位伟大的皇帝,年轻时代,雄才大略,英明神武,不愧与始皇帝齐名。

    然而。

    若要刨根究底,可以毫不客气的说,汉帝国由盛转衰,其最大责任人,便是他刘彻。

    历史长河,功过是非,皆如云烟。

    这些屁话,可都是后世文化人的YY而已。

    当然,作为一名两千年后的小厨子,烧菜做饭之余,三五名狐朋狗友相聚一桌,就算有那么几碟花生米,他还是能够大言不惭、侃侃而谈,或许,比那些个所谓的砖家、穴者还要高屋建瓴、指点江山、挥斥方遒。

    如今,不是历史,不是故事。

    而是,真真切切的历史本事。

    刘彻,那个长安城未央宫中的中年男人,嘴皮子随便一翻,便将他杨川几年的努力和奋斗化为泡影。

    这不是纯纯的恶心人么?

    杨川迎着风雪,漫步走出胭脂城。

    一路之上,他能够明显察觉到,自己的周围,总有那么一些影子在活动,从那种充满腐朽味儿的气息不难判断,应该是汉帝国的绣衣使者。

    杨川突然想起大长门崔九。

    那老贼心狠手辣,冷酷无情,可是,说到底,比起汉帝国的那些权贵和皇帝刘彻来说,崔九是一个很讲道理的人。

    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同样的,功就是功,过就是过,功过不能相抵……

    如此胡思乱想着,杨川胸中的那一团怒火终于散开,化成血肉、气息和精气神,反哺在自己的身上,让他的五脏六腑都发生了一丝微不可查的变化。

    这种变化啊,让杨川的一腔怒火,终于化为世上最危险的东西——

    那便是。

    一颗,造反的心……

    ……

    河西走廊的冬天很冷,寒风呼啸,大雪纷飞,整个天空变成了浅灰色的铅云,似乎经久不散。

    这也是几百年来,最冷的一个冬天。

    一场接一场的大雪,冻死牛羊无数,很多匈奴人、羌人的小部落被大雪覆盖后,就此湮没在历史长河中,杳无音信。

    远在几千里外的长安城里,接连几场大雪落下,倒平添了一些‘隆冬高炕、大被同眠’的情趣。

    很多大户人家,享受着白铁炉子、涮锅、烧烤架、铁锅等‘杨氏品牌’,品尝着杨氏出品的白面馍馍、小腌菜、小榨菜,谈论着朝堂上的一些动态,喝醉了,还会指着某一个方向骂几句娘。

    正所谓,放下饭碗就骂娘。

    他们骂的,正是河西郡太守杨川。

    因为,就在十几日前,长宁侯杨川突然给朝廷上表,请求皇帝在明年春耕以前,务必征发十万民夫、二十万刑徒赘婿等前往河西走廊屯田。

    并且,他十分罕见的强调,若是朝廷不能答应这一条,他宁可弃官回长安,就在竹园头村当一辈子农夫。

    接到奏表后,刘彻很生气。

    同时,他也很重视杨川的提议,因为,经过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战后,整个河西走廊,如今差不多就剩下了零零星星的匈奴人、羌人和西域胡人,若不尽快征发一批汉人屯田屯军,这些水草丰美的草原上,很快就能养活出一支彪悍骑兵来。

    故而,刘彻传旨,着令三辅之地的官吏、狗大户,限期交人。

    十万民夫,二十万刑徒赘婿,听着数字不大。

    可是,既然是屯田,可不就是一家人齐全的迁徙过去?

    三算两算,轻轻松松就是百万人口的大迁徙,想要在三五个月内完成,简直就堪比登天啊。

    所以,关中一带的官吏和狗大户们,恨死了长宁侯杨川。

    甚至,有几个头铁的官吏,竟然上表朝廷,弹劾杨川此举名为开疆拓土,实则有分土裂疆、自立为王的嫌疑,希望朝廷严查此事……

    刘彻想都没想,直接传令廷尉府,将那几名上表弹劾杨川的官吏拿下,在廷尉府地牢里严刑拷打,一直到死。

    吗的,河西走廊什么情况,朕不知道就算了。

    那地方太过肥沃,水草丰美,地势平坦,东接关中长安,西连广袤西域,并且,犹如一把利刃,将羌人、匈奴人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