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七章 降维打击

    第四百五十七章 降维打击 (第1/3页)

    对于中行説的‘绝户计’,其实在两三年前,杨川就曾反复提醒过卫青、霍去病、曹襄几人,甚至,为此还专门制定了一套大汉军队的‘食品卫生安全条例’。

    卫青、霍去病二人,对杨川的话深信不疑。

    故而,在此前的几次大战中,无论是漠北之战、漠南之战还是河西走廊之战,匈奴人的这种‘绝户计’都曾出现过。

    然,并卵。

    屁用都没有,除了污染了太多的河流、湖泊和海子,让本就脆弱的草原生态遭到毁灭性打击。

    一场接一场的瘟疫,夺走了不知多少匈奴人的性命。

    让一个又一个本就生计艰难的匈奴人部落,渐渐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从此杳无音信。

    当然,这些都不重要。

    毕竟,厨子出身,且在地质勘探队走南闯北过的杨川,从一开始,就对所谓的‘食品安全’分外关照,所以,有些过时的‘毒计’,他本身就有些免疫因子。

    这便是降维打击……的其中之一。

    此番鹿鼎城之战,杨川给伊稚斜、中行説准备的,是另一个层面的降维打击——

    无论是战略战术,单兵作战能力,还是武器装备方面,杨川不打算留手了。

    草原上,可能会有大汉绣衣使者的影子。

    但是,有一句怎么说的,山高皇帝远,既然存了一颗不服管教的心,他其实就没打算再行返回大汉。

    他。

    不想再看老刘家人的脸色了。

    “伊稚斜的大营,在鹿鼎城以南五百多里外?”

    接到这一消息,杨川深思熟虑后,脸上露出一抹古怪笑容。

    这还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本来,若是伊稚斜全军压到鹿鼎城下,因为其体型太过庞大,自己手里的兵力不足,可能会让一部分人逃掉,从而成为不稳定的隐患。

    想不到,那个伊稚斜不听从中行説的劝说,执意留下本部人马三万人在山谷里窝冬,只派出三万人围攻鹿鼎城。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他将其中绝大部分粮草辎重,都留在了那个冬窝子草场里,以备不时之需。

    毕竟,这两三年来,与卫青、霍去病打了几场恶仗,让这位不可一世的匈奴大单于早已心生胆怯。

    若在平常的战斗中,或者说,换一个对手。

    譬如大汉麋鹿侯李广那样的将军,三万主力骑兵全力围攻一座城池,而将后勤给养留在几百里外掩藏起来,这种打法不仅没有问题,而且,几乎等于是立于不败之地。

    城池攻不下来,人家还可以脱离战场,一溜烟的不见了踪迹。

    只可惜,这一次遇到的对手是杨川……

    ……

    “这么说,伊稚斜没有全军压上去?”

    几百里外的另外一个山谷,杨川接到密报后有些意外。

    根据他自己的判断,这一场大战,应该就在鹿鼎城下展开,想不到,伊稚斜采用了稳扎稳打的法子,这对杨川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机会。

    “对方六万主力,加上粮草辎重部队,至少不下十万人,咱们的胃口还没那么大。”

    “想不到,伊稚斜自己作死,竟然在这种严寒气候下,分兵两处?”

    这就好办了。

    鹿鼎城的防守能力,放眼天下,杨川还找不到第二座城池能与之相媲美,区区两三万人马,就算是大汉步军都不容易攻破,更何况穷逼匈奴骑兵了。

    他立刻给阿铁、阿木他们传去密信,让埋伏在鹿鼎城周边的五千多人,在雪原上兜了一个大圈子,与自己的三千人马汇合。

    这一切,都是神不知鬼不觉,伊稚斜虽然派出去很多斥候、哨探,却根本就没有发现。

    看看,这就是人民战争。

    在北海,在鹿鼎城,这方圆三千里的地盘上,就是杨川的‘自留地’,几千人马的调动,很容易就能做到密不透风。

    于是,在一个大雪初晴的早晨,天气很冷,阳光干净得很。

    一场并不如何精彩的战争,爆发了。

    这是一场一边倒的屠杀。

    伊稚斜大营所在地方,名为热拉尔河谷,在夏天的时候,一旦爆发山洪,整条河谷的一半地方,会被洪水湮没。

    在冬天,这里却是一个天然的冬窝子,不仅有大量的冬季草场,还因为其地理位置三面环山,一面向阳,就显得十分的温暖而舒适。

    杨川提前勘踏了整条河谷的地形,尔后,一次性拿出六百多个‘火药包’,埋设在后山唯一的通道上,一旦匈奴人败退,想从后山撤退,那就只好送他们一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