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潼关

    第54章 潼关 (第2/3页)

补牢。

    教训是深刻的,崇祯终于明白了自己处理问题的不当之处,急忙纠正:把耿如杞和张鸿功砍头!

    看到这里,相信读者们都能理解以后不论是李自成还是多尔衮们扫荡大明时,各地实力官员和军头们为什么都是那种眼睁睁看崇祯去死的态度了吧?

    如果还有不明白的,不久以后,朱由检又给大家补了一课。崇祯九年,多尔衮入寇,再次威胁京师。朱家宗室唐王朱聿键亲帅千余王府护军北上勤王!

    一路上风雨兼程,还跟遭遇的内地流寇农民军打了几仗。不用说,王府护军是精锐中的精锐,人数虽少战力爆棚,面对几拨占绝对优势的农民军,都打赢了!

    消息传到京师,崇祯被深深地感动了。果断下令:祖制,藩王不得入京!率军来援的唐王废为庶民,终身监禁凤阳!

    !

    所以,享受到地方官如此无微不至关照的关盛云,不由得不开心!

    浩浩荡荡兼舒舒服服开到同州(今大荔),派遣关建林带了一百健卒,由陕西提刑按察使司副使王子瑜大人陪着,去渭南接罗咏昊父子,大部队继续向朝邑进发。

    潼关是东出豫省的最后一站,为了等罗军师,也为了最后狠狠敲一笔竹杠,关盛云在这里驻扎下来。

    潼关位于关中平原东部,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南亘秦岭,北有渭水、洛水汇入黄河抱关而下。周围谷深崖绝,山高路狭,中通一条狭窄小道,明朝以前往来仅容一车一马。杜甫曾留下“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的诗句来形容其地势之雄险。

    洪武九年,潼关卫进行了大规模扩建,由一座关卡扩而为城。不过,因为是军事要冲,城中鲜有普通百姓。大都是军户,居民要么是现役的兵士,要么是军士家属。

    因为与陕省达成的默契,关盛云部没有公然打出标明身份的旗号,只是用各营将官的营将旗引导部队成建制行军,铠甲武器金鼓旗帜都是从官军那里或抢或诈来的,再加上都指挥佥事鲍直才大人等的斡旋遮掩,这支驻扎在近旁的大军此时不仅没有引起河南方面的警惕,就连潼关卫的守军也误以为他们是奉陕西都司府命令调动的友军,因而错失了向豫省,乃至京师发出紧急警报的最后机会。

    恰恰相反,陕西三司联署发出的捷报,以及用石灰腌了的两百六十九级“流寇首级”已经快马加鞭地驰在通往京师的官道上。

    潼关卫原本属陕西都司府管辖,洪武九年扩建后,划归了河南都司府。再到永乐年间,潼关卫划归中军都督府直辖——既然不属于陕省的军事管理系统,陕西都司府的兵马调动不通知他们,虽然略显牵强,但也说得过去。

    潼关卫的地位极为特殊:行政区域上属于陕西,但却不归陕西都司府管辖,不仅如此,甚至还管辖了山西的一小块地方!

    造成这种怪异现象的原因是明朝独特的军事卫所制度。

    我们知道,明朝的行政系统是中央有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下面是省一级的承宣布政使司,也就是省政府,再然后是府、州县。

    而军事管理系统,则为中央是前后左右中的五军都督府,下面省一级是都指挥使司,再然后是卫,卫下设千户所,再下是百户所。

    这样梳理,明廷的行政管理、军事管理两条线就比较明确了:与中央政府的行政六部对应的,是军事部门的五军都督府、省一级承宣布政使司对应的是都指挥使司、府对应卫、州县对应千户所——大明帝国的主要管理体系便是由行政与军事两部分组成。

    潼关因为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在洪武七年设守御千户所。守御千户所与普通的备御千户所有本质区别:前者归都指挥使司垂直管理,后者由卫管理——可以理解成守御千户所是由省军区直辖的独立旅,备御千户所是各师建制下的野战团。

    仅仅两年后,朱元璋觉得守御千户所的级别还不够体现潼关的重要性,干脆行政级别再提升一格:由守御千户所升格为卫。军事单位的卫,对应的行政单位是府、府下面有州县,卫下面就应该设千户所。于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