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疆才

    第一百三十二章 疆才 (第3/3页)

州知府——户部十三清吏司,“南直隶州、府、卫、所诸事向由川司兼领”,外放到庐州自是熟门熟路,顺理成章。朝里的大人们都在私下里传,这位宋知府早先是翰林放的知县,进而通判,大计优等入户部,这次放了知府,若是再做出些成绩再回朝,前途便不可限量了!

    大宁杜家在热火朝天地组织生产、乌皮和程哈儿堂而皇之地水陆运输、官军每隔十天半个月便会轻而易举地“截获”一批、然后就地装上早就候在一旁的各州府官船扬帆四去,各府县官庄的生意红红火火……以前偷卖川盐的私庄都不得不改了行,各地押运走私的团伙也不见了,整个湖广的治安一下子好了起来。

    各府都有了钱,于是开始修官道、造新船;简敬能在新授了秀才功名的杜员外的大力协助下,把大宁、大昌到荆州府、郧阳府的山路进行了拓宽,沿途还真的修建了几处“堡垒”——只是这些堡垒在修筑的过程中好像完全没考虑过易守难攻的军事用途,尤其出入口,都是怎么方便怎来——所以看起来更像是超大规模的驿站!每个“堡垒”都预建了许多空房,少军师把军中伤残的官兵们安顿在空房里,每人再配上几个流民做帮手,不久,茶馆、酒肆、书场、杂货铺、打铁的补筐的做扁担卖麻绳的作坊……便全开了张。一开始的主要顾客是程哈儿川流不息的运输队,再后来,在长江的枯水期和难以行船的汛期,很多客商也纷至沓来。驿站,哦,错了,堡垒,像磁石一样,把散在周围山里的流民全聚了来在附近开荒。终于,在荒山野岭间,奇迹般地冒出好几个繁华的市镇。大宁和大昌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其热闹程度不输哪个府城!

    简敬能大人亲自做媒,少军师迎娶了杜员外的掌上明珠。婚礼别提多热闹了,与少军师交好的府台大人们纷纷亲自往贺,其他地方来的至少也是个同知,连湖广三司的大人们都送了重礼,以至于大宁大昌和谷城的几位县尊只能在院子里露天喝喜酒。号称酒量为大宁之冠的杜大虫替妹夫少军师挡酒,然后便睡了足足三天——就连杜段和杜姨也都被和蔼可亲地封大人们灌得不省人事……从此,大家彻底成了一家人,关盛云大军在川鄂交界的地方牢牢扎定了脚跟。

    收获最大的自然是关盛云。近五千万斤川盐,除去分给各位大人的那部分,再扣除掉杜员外的产运成本,足足有十几万两的净利润。再加上张丁和尤福田这一对活宝冤家用缴获的两淮漕船贩货收入和几处“堡垒”的税收,头一年便有近三十万两的进账!

    不过,这些钱连同关盛云一路的掳获迅速地像流水一样花了出去。在罗咏昊雄心勃勃的规划下,三成被用来建设、打通川鄂陕的运盐通道,其他则都花在了军备上。

    按照关盛云的命令,多半的辅兵在各地官府的帮助下以新抚流民的名义重新隶入民籍,每人拨了二十亩荒地,不会或不愿种地的也都发了遣散费,全部安了家。同时各营进行了空前规模的扩编:特意留下的有战斗经验的精壮辅兵就地转为战兵,部队从原有六千人的规模一下子扩编到万余。为了避免树大招风,六百人挂了简敬能抚标的名义驻扎在郧阳府,又抽了三千多精锐老兵放在大宁看守老巢。从流民里招募了五千名新辅兵——已经暂时安顿下来的部队对辅兵的依赖性已大大减少,这五千辅兵服务六千多战兵绰绰有余(大宁和郧阳两处由当地提供辅兵或民伕支持)。被选中的流民们欢天喜地:不仅吃食比普通官军的战兵还好,大家也都亲眼看到了关大帅如何安顿退役的弟兄们,落选者则逡巡在营外久久不愿离开。

    过了几个月,圣天子收到了简敬能的一份奏章。除了言辞切切地表达了对进京面圣瞻仰天颜的深切渴望,简大人不无沉痛地报告圣天子,自己在监造堡垒时中了荒山密林里的瘴毒积劳成疾,经过川鄂名医的会诊,郎中们一致判定,生命的延续只能靠本地林中一种寄生在千年老藤上的毒蘑菇做药引子——可惜这种蘑菇摘下后六个时辰便会化作黑水儿毒性药效全无……换句话说,让简大人离开便是要了他的性命!因此恳求圣天子开恩,允许家人过来照料,顺带着为自己送终,简大人自己已下定决心,要为圣天子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嗯,严格意义上说来,简大人也不能算撒谎——只要换个人,真相就会立即大白天下,别说简大人自己,全家谁也活不了!所以只能横下一条心,既然已上了关盛云这艘船,便只有一路走到黑了。

    不止吏部,所有的京官儿几乎都收到了来自湖广各位大人私下送出的重礼,就连最厉害最挑剔的御史言官们也都转移了目标开始痛骂他省。即便有个别人不买账,微弱的声音也会迅速被淹没在雪片般的漫天颂赞里——没得说,以漕粮为例,诸省实解户部定数八成者为优绩,而湖广最低的完成率也在九成以上!

    *明朝从景泰年间,作为特异军功保举荫叙,文臣荫子武职逐渐成为制度,并成为最高层级的表彰。

    【六日还是停更。读友们多多分享。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