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五十章 妙计

    一百五十章 妙计 (第2/3页)

,但带队的记名参将上官飞就是不上当,无论张虎怎么骂,只在几十丈外冷冷地笑,绝不贸然冲阵、张虎冲上来,马队拨马便退,反正两条腿永远跑不过四条腿、然而只要张虎歇下来,时不时就会遭遇一场暴风骤雨般的冲锋。当然,目前为止都是虚张声势,可张虎每一次都得老老实实爬起来备战,出身马队的他知道,只要被对方逮到一次机会,佯攻就会立即变成单方面的屠杀!

    掉队的士兵不用说了——每次马队狂风般冲过来,都会丢过来几颗、十几颗、甚至几十颗人头,结阵的兵士们看着同袍呲牙咧嘴死不瞑目的头颅,开始是愤怒,但不久就变成无可奈何的恐惧,现在,已经趋于麻木了。张虎知道,再这样下去,要不了多久军心便会崩溃掉,那时,什么都完了!

    张虎心里那个恨啊:你们不是官军么?怎么就不要首级功呢?每一颗少说也值五两银吧?你们放着银子不要,丢过来吓唬老子,简直太他娘的缺德了!跑到第四天,张虎总算想明白了:自己扔在保宁的那些钱都落到这帮家伙手里,他们当然才不在乎每颗首级的几两银子啦!可是,对此还偏偏无计可施。路才走了一半,后半段会更加凶险得多。

    其实,还有一点张虎和上官飞两个人都没琢磨明白:现在溃兵们还跟着张虎跑,除了几个铁杆兄弟,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因为什么忠诚或心存幻想,而是对死亡的恐惧——上官飞咽不下被堵在南津关大半年这口气,对掉队的、落单的、投降的一律杀掉不留活口,然后把脑袋扔过来打击对方士气兼带自己解恨,所以溃兵们只能跟着张虎跑下去,若是能看到一线生机,张虎身边可能早剩不下几人了。后世的僧格林沁、曾国藩、李鸿章们都吸取了教训,对长毛都是许诺降了不杀——最后再反悔,你又能如何?

    离剑州不远了,那里有方戈的一个营。但张虎根本就不会动一丝一毫的念头向那里跑。

    因为没有船。

    附近确实可能抢到三五只小船。但一千五六百人靠每只载不了十几人的几条小船来来回回地摆渡过江,会花上少说一整天的时间——死死咬在身后的马队不可能就老老实实地瞪眼看热闹,一定会轮番冲击捣乱。那时,没过江的都怕自己被留下来断后,因此会争先恐后向船上挤、往水里扑、过了江的也绝不会在岸边等孙杰的船队追上来,踏上岸便一定撒腿就往剑州逃……一旦要过江,部队就彻底崩了!

    张虎太了解马队的战法了。

    想到剑州方戈的部队,张虎又担心起来:不知跟陕西开来的那股官军打起来没有——现在所有希望都在方兄弟身上,他若是败了,大家可就全要死在四川了!

    挂帅领军的修伟修大人是工部侍郎。在此之前,修大人的人生经历中从来没有跟当兵打仗这种事有过半点交集。但无论是圣上、内阁、还是六部、乃至言官们,对文臣领兵这件事都视为理所当然:万事皆不离其本嘛!啥叫本?当然是圣贤的教导。修大人饱读诗书,又是正途出身,还被点过翰林,满腹经纶自然包括克敌安民的韬略。这,有什么可怀疑的吗?至于行军路线、扎营选址、每日耗粮多少、如何布置侦骑警卫、各种战场通讯……这些统统是细枝末节,不是有师爷么?啥,师爷也没啥经验?没事,这不就经历了么!总而言之,舍本逐末的事,修大人才不稀罕搭理!哦,对了,忘了告诉你,修大人看过《孙子兵法》呢!

    怎么样,怕了吧?

    对领兵剿逆这件事,修大人自己也是信心满满。为啥?不止修大人自己,在所有大人们的眼里,打仗靠啥?忠诚和勇武!你就说对不对吧!只要忠于朝廷,剩下的就看武将的勇气了,狭路相逢勇者胜,听过没?不就是抡刀子砍脑壳么!你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