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一十章 中伏

    二百一十章 中伏 (第2/3页)

那么多无主的大好土地,大帅岂能不物尽其用?

    接到李大人的调兵命令,张大帅拍着大腿乐坏了:水西紧挨着遵义,只要把安邦彦打跑了,自己的军屯能扩上足足一倍都不止啊!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完全可以借机把兵员的数目再扩上两三倍——大军平乱,看那帮文官还有啥理由阻拦!

    田里当然得留下该干活的人,除此以外,张大帅把其他能找到的人全划拉起来,开了武库把刀枪一发,有刀有棍子的统统算战兵,实在啥也没有的就算辅兵,纠合了足足两万多人,满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幻想,气势汹汹地向贵阳扑去……

    然后,一头就扎进了奢崇明的伏击圈。

    张大帅把保留下来的三个战兵营都编做了中军。依他的想法,等到接敌,自己的前军左军右军一万五六千炮灰一股脑全冲上去,哪怕跟安贼土兵们拼个两败俱伤,等贼人们体力消耗大半,这三个精锐主力营再开上去,还不是砍瓜切菜般的一场大胜!

    这种方式是这个时代的标准战法之一。如果面对的敌人不是很强,这便是最佳战法。在真实的历史上,李自成每每用这种方式把明军打得一败涂地——前面是成千上万的流民百姓充作炮灰军,反正对面的明军大多也是仓促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虽然与手里只有木棒的流民相比战力多少总会强一些,但后者数量众多,因此总体上双方往往能打个旗鼓相当。待他们打上半天彼此都精疲力竭,此时再投入精兵加入战场,十有八九便可以摧枯拉朽了。不过,这种战法也有很大的弊端:一旦遭遇到敌人的精锐,比如孙杰的部队,哪怕只有几千人,炮灰军的战线便很容易被打崩掉,众人失了胆,哭爹喊娘地往回跑,自己后面的精锐同样会被他们冲个七零八落溃不成军。

    不过张大帅打心里瞧不起安邦彦的苗兵,摆出这副架势行军也就再自然不过了。

    可惜,这次他遇到了奢崇明。

    更可惜的是,张大帅的这些所谓“军”,虽然也都是农民,却连李自成裹挟的那些炮灰都不如——明军遭遇后者时会毫不留情的砍杀,阵后李闯也有督战队,所以打起来一般都会拼命、而张芳这帮人根本就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只不过大帅一声令下,放下锄头拎了根棍子便跟着大帅上路了!

    不过,客观地说,这场“战斗”中被奢安联军杀掉的人并不太多——绝大多数都是自己跑死或者相互践踏而死的,好吧,失足摔死、淹死的也不少。绝对不少,带出来两万四五千人,最后跟着张芳跑回遵义的不到一半。

    奢崇明把安邦彦的水西军埋伏在养龙坑四外的山头上,自己带了五千永宁军在口袋阵的底部,挨近息烽所这里负责迎头堵截。按照奢大王的预想,既然是为贵阳解围,兵贵神速,明军势必会安排最精锐的部队在前面开路,战力一般的几个营护着中军辎重,辅兵队跟在最后面。发现中伏后,明军前军一定会做决死突击,全力为后面杀开一条血路。奢崇明把主战场设在养龙坑谷地,将最能打的永宁军摆在息烽所一带,就是要和明军精锐硬刚的。豁出去两三千条人命,死死挡住明军去路,等四外的水西军完成合围,这股明军便逃不掉了!

    奢崇明万万没想到,等发现明军已到达预定地点叫人燃起烽火后,明军的前队并没有立即结阵,反而惊慌失措乱哄哄地挤做一团,还有不少人撒腿往东西两侧的山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