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分权、争权

    第108章、分权、争权 (第2/3页)

重新回到内阁的费宏,现在的蒋冕毛纪也会更乐于见到。

    而九卿则长舒一口气,以后要把自己的事办好,看样子似乎只需要招呼好一位领办阁臣?

    那么哪怕是在国策会议上,阁臣也不会铁板一块,一起与九卿争。

    众人无不目光复杂地看着皇帝。

    职权分明终归是好事,杨廷和一时不好反对。

    蒋冕已经有冒头的意思——虽然杨廷和被劝留让他大失所望。

    毛纪虽然很多方面与杨廷和一致,但他就没有自己的期待吗?

    至于费宏……离开朝堂多年,刚回到内阁就能有自己领办的具体事务的话,那也不用慢慢与现任阁臣们较量。

    杨廷和冒头了就是让这三人都不满。

    现在看来,这一刀只砍得杨廷和最狠,可杨廷和既不能得罪其他阁臣,又不能反对御书房伴读学士的设立。

    再进一步来说,他也不能反对国策会议的设立。

    因为这意味着文臣走入权力核心不再只有成为阁臣这一条路。到了九卿或者特恩成为御书房伴读学士就已经初步到顶了:所有真正的大事都绕不开国策会议。

    大家都已经想通了:皇帝的目的,就是要把顶层的决策圈扩大,把他信重的和培养起来的班底塞进来。

    这没关系,他本来也可以通过调整内阁和九卿人选达到这个目的。何况,诸事的决断权仍然会在皇帝那里。

    高高在上的皇帝却能够凭借批红和国策会议上的裁决权,看到更多的人相争。

    核心权力圈多了这么多人,上升通道变多,底下人都会活动起来。

    杨廷和反对国策会议的设立,那就不仅仅是反对其他三个阁臣与九卿全体这么简单,还是要堵住下面全部官员的一条新路。

    搞出一个这样的国策会议,说白了就是以另一种更明显的方式洗牌,让阁臣与九卿之下的那些人心思全都活起来,有更多走入核心权力圈的路径。

    想要走进来,自然就得倒向皇帝,得到他的认可。

    而相争之余,在内阁之间不让首辅做大,给其他阁臣更明确的权力,又可以让内阁充分发挥作用,提高各部门内部事务的效率。

    寻常事务的三道关卡都要有署名用印,各部门首官和领办阁臣都要为具体的事负责任,虽然是压力,但办好了也是明确的、别人抢不走的功劳。

    这下王琼也满意了:只要自己手底下的所有奏疏都必须过自己这一道关就行,这第一道关的权力,当然比第二道、第三道更大!

    皇帝看来是要在小事上选择省心省力了,将来他的主场只在这里,只在国策会议!

    而九卿,有资格坐在这!

    王琼也跪了下来,诚心诚意地说道:“陛下圣明!”

    喊早了圣明的杨廷和这时才像不反对、只是起来之后了解细节一样问道:“陛下,这阁臣各领事务,是因事而定还是会有定例?”

    朱厚熜微笑起来:“因事而定,由朕来定。”

    大家都听明白了:哪个阁臣具体领办什么事务,这就像是官员临时的差遣一样。

    涉及到三年内几乎不会产生什么大变化的国策会议列席人员,皇帝怎么可能容忍由哪个阁臣具体领办某个领域的事务?

    只要三五年,那就是根深蒂固的利益关系。

    现在这样才合理,皇帝始终只是扩大了核心权力圈的人数,以便更好地居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