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杨廷和,谁之地?

    第117章、杨廷和,谁之地? (第2/3页)

气是这一届国策会议大臣这几天已经熟悉的淡漠感觉。

    “杨慎,宣读两广总督、广东巡抚、广东左布政使于今晨送抵进宫的请罪奏表。”

    杨慎觉得自己是个毫无价值感的工具人,但他只能拿着这三本第三轮送抵京城的奏表。

    表述用词不同,但意思一样:广东按察副使、海防道首官汪鋐接旨领命后好大喜功,未经周全筹备便妄募乡勇掳掠地方,轻敌冒进以致屯门大败,损毁战船兵勇无算之外,更令匪贼闻警讯筑坚城。东莞守御所正千户袁耀既已战死,汪鋐畏敌潜逃回港既已因罪下狱,两广正调兵遣将以图一战歼敌。为不堕天国之威,造办战船及兵卒粮饷尚缺……

    十七个朝廷重臣默默听着。

    其中,五个内阁大臣其实已经见过第一轮、第二轮分别由广东按察副使汪鋐、广东按察使王子言呈进来的奏报。

    他们都只是听着,因为他们知道第一封广东军情奏报与第二封奏报、第三轮这三封请罪言事奏表之间的区别。

    杨廷和静静等着儿子念完。

    等杨慎念完了来自两广总督、广东巡抚、广东左布政使的奏表,杨廷和睁开了眼睛看向皇帝。

    迎接他的,是皇帝直视他的凛冽目光。

    杨廷和心头一寒,刚准备张开的嘴巴闭上了。

    皇帝站了起来。

    于是众臣也站了起来。

    “不论胜败,不论对错。”朱厚熜语气冷冽地说道,“烈士奋勇守土,慨然捐躯为国。天下臣民,如朕之子,朕心实痛!”

    杨廷和等人愕然看着真的有眼泪从皇帝眼角滑落,不由表面上悲痛、实则心念急转地思索起来。

    他们本以为只是一句话,但皇帝就一直站在那,低着头。

    严嵩随之肃立当场,心中感慨。

    王守仁看着肃然而立的皇帝,心头忽然一软,想起因宸濠之乱而死的兵卒、百姓。

    青史之上,有这一笔吗?有哪位君王,真的视臣民如子,子丧则父哀否?

    朱厚熜睁开了眼睛,平静地吩咐:“坐。”

    仿佛刚才只是表演。

    “诸位大学士,尔等已阅昨日汪鋐、王子言军情奏报,各抒己见。”

    皇帝先问了五个内阁大学士,杨廷和开口说道:“战事未启,汪鋐先上奏报,欺君之罪。不察敌情,仓促出战而致大败,失职之罪。以战为名,滋扰地方大索钱粮,贪渎之罪。臣以为,当革其职、议其罪,申斥广东地方再整将卒,克敌复旨。”

    朱厚熜不置可否,看向蒋冕。

    “……观汪鋐未战先大劾两广地方,是先预谋脱罪还是奋身鸣鼓,臣以为当详查。”

    毛纪肃然道:“两广三堂沆瀣一气、败坏国事多年、勾连外贼,此等指责着实危言耸听。观广东按察、广东布政、两广总督及总镇两广之奏表,实乃汪鋐畏战脱罪之语。”

    费宏面对皇帝的眼神,沉默了片刻之后说道:“事已至此,天国之威不容轻辱。论罪事小,备战事大,广东造办战船及兵卒粮饷之请是实事。”

    皇帝最后一个看向了石珤,他慨然说道:“宜遣钦差赴广东督办,查明实情,速竟全功。”

    其余十一人里,十人都没见到昨天只经通政使司呈往御前及内阁的两道奏表。

    但此刻他们也听明白了:汪鋐和其他人的说法不一样。

    朱厚熜默默打开了一道奏表,展开之后举了起来面向众人。

    十八张椅子并不用围得很大,王守仁看见了奏表上歪歪扭扭的红色字迹。他心头一凛:是血书。

    “血书证明不了什么,朕知道。”朱厚熜环视一周,语气冷冽地说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