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密匣直奏

    第159章、密匣直奏 (第2/3页)

竟让你误了与父亲的最后一面。龙山先生以南京吏部尚书之职致仕,一生劳苦功高。去年有人请奏封你为新建伯,这个伯爵,追赠令尊吧,另荫一后辈为锦衣卫副千户。”

    “……臣谢陛下恩典。”王守仁哽咽着跪拜。

    “此去丁忧,好好讲学吧。”朱厚熜凝视着他,“先生学问,朕还在研习。天理难穷,良知却是天下人人应当追求的。朕知道先生有心宣讲学问,但先生本领不止于学问。家中子侄辈若有于兵法有天分者,先生悉心教导。将来建功立业,这新建伯,是可以传下去的。”

    王守仁心头一震,抬头看着皇帝,然后再次叩头谢恩。

    这句先生在私下里喊出来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想着自己刚到京就被他点上经筵,想着他通过让自己辩论经义将自己选入御书房,然后又代替杨一清参预机务。

    让自己停留在文官序列里离一部尚书只有一步之遥了,如今却仍然把一个世袭伯爵的可能留给了王家。

    朱厚熜让他起身之后就叹道:“学问之事牵连太广,但朕相信天下读书人会慢慢改变观念。王卿此去,朕还有一物相赠。”

    王守仁这下明白陛下的意思了。

    陛下也觉得理学已经不再合时宜,但心学想要登堂入室,实在不是一件容易事。

    但今天追赠父亲新建伯、荫一后辈为锦衣卫副千户的恩荣传出,人人皆知王守仁在陛下心目当中的分量。

    还有什么东西相赠?

    王守仁只看见黄锦捧过来一个盘子,上面有一个盒子。盒子上有一把锁,旁边是两把钥匙。再旁边,还有一个小印盒。

    他心中剧震,想起当时随梁储南下的那枚闲章。

    朱厚熜对他说道:“此印由祝允明手书知行合一四字,朕将此印赐予你。此匣铜锁,唯此铜钥两把。朕留一把,你留一把。那《大明财税制度草案》,回乡之后见闻,观邸报诸事有何见闻,乃至于日常琐事,你皆可凭此匣直呈入宫。”

    “陛下……这……”

    王守仁万万没想到会得到这样一套东西。

    这不是银章奏事,但很明显是更加亲近的。

    有了梁储的珠玉在前,谁不知道这一枚银章将来又可能发挥别的用处?

    而王守仁虽然需要离开朝堂三年,但如果有了这个直呈御前的渠道,谁又能小觑他?

    朱厚熜笑道:“你参预国策,诸多大事何等重要、机密?其余国策之臣可随时面圣,独你家中突传丧讯,故行此法。此后国策之臣若荣休或遇到类似情形,一如此例。你只是开先河第一人罢了,众臣不会有非议。”

    王守仁来辞陛,连谢三恩。

    “刚知天命,好好调养身体,将来的日子还很长。”

    乾清宫门口,他看着王守仁拿着匣子、钥匙和印章离开了,最后才悠悠叹了一口气,眉头皱起来一些。

    说起来这个头是杨廷和开的。他当首辅的时候都毅然回乡守制三年,这才让梁储当了三年首辅。

    堂堂首辅都丁忧守制维护礼法,后来大家自然不能留下把柄。

    但是国策会议上刚刚表完态“君臣一心”,突然就离开了一个。

    朝堂中枢怎么就这么不稳定呢?

    这样御书房伴读学士少了一个,而谁暂代杨一清参预国策会议又成为新的问题。

    ……

    皇帝提出的新法方向之大胆,表过态的参策们还真不敢在外面轻易走漏风声。

    你可以是保守变法,甚至是被迫变法,但参策们“一心”要砍士大夫的利益,这着实有点让他们心慌。

    如果没有议出妥善方案和步骤,只怕刚一走漏风声就会有无数人尝试揭他们老底把他们赶走:这是规则范围内的玩法,总要先想办法挣扎一下。

    皇帝看到阻力太大,说不定就调和一下了呢?

    蒋冕在书房里继续看着那本册子,皱眉思索。

    允许他们带回来细细研究,但泄密的可怕后果,人人都知道。

    所以蒋冕回家之后,都是闭门自己研究。

    外面有人敲门,他把册子先放进了抽屉,才走到门口打开门:“何事?”

    “老爷,广东来信。”

    蒋冕把信拿到了手上,走出书房在廊下看着,看完才凝眉思索了一会。

    “你先回信过去,让他们不用担心,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把信写好之后,再来拿我写好的信,送往南京。”

    说罢他就回了房,摊开纸。

    他写信的对象是他的哥哥蒋昇,如今补了南京户部尚书。

    蒋昇补南京户部尚书不是蒋冕的功劳,而是他资历本来就够了。

    成化二十三年,蒋冕、蒋昇两兄弟同时考中进士,这是很轰动的事件,毕竟是亲兄弟。

    而在李充嗣进京前,蒋昇就已经历任广东南海知县、南京监察御史、南京户部右侍郎。

    如今,两兄弟一个是阁老,一个是南京户部尚书,这是难以想象的事,如今所受的非议非常大。

    蒋冕在给蒋昇写的信里,直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