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衣锦还乡,穿针引线

    第195章、衣锦还乡,穿针引线 (第2/3页)

倒也有好处。”

    众人无不听得心里一动:说费懋贤足以取为进士了,难道说这次费懋贤是故意答得差了些?

    是费宏的指点,还是别的原因?

    现在这个新党党魁的门生话里话外却对费氏表现得亲近,广信知府温安勇不由得说道:“抚台已有参策资历,此后与江西举子还大有师生之缘。此番回乡,江西莫不振奋。先为御书房首席,浙江任后再还朝,江西又要多一位大学士了。”

    “不敢不敢。”严嵩客气地笑着,随后叹了一口气,“此去浙江赴任,我实在诚惶诚恐。绕道江西经广信府入浙江,也是盼着浙江上下先好好自纠一番。”

    温安勇心头一动:“抚台此去浙江,不欲大动干戈?”

    表达与旧党党魁的亲近,又点明他是给浙江留出处理尾巴的时间,温安勇这才大着胆子问出这句话。

    严嵩只是笑了笑:“陛下曾有明旨,嘉靖五年以前,新法只行于广东嘛。其余诸省,还是要以稳妥为上。”

    温安勇不由得点了点头:“广东今年尚在编审科则,改革衙署。一省官员便近万,诸办都以采买行之,若推行至诸省,大明官员总数岂非要增至二十余万甚至三十万?哪怕真能岁入倍之,恐怕也不够支用啊。”

    “只是如今民田日少、百姓负担日重,朝廷支用也左右为难,不改又如何能行?”严嵩对北面拱了拱手,“陛下有富国之志,臣等自当为君分忧。杨阁老气吞万古,诸多新法之策实有非凡气魄,且观广东之成效吧。”

    费完默不作声,温安勇若有所思。

    他们这些远离朝堂中枢的人,都在心里琢磨着嘉靖五年之后会如何。

    广东新法如果真能有效果,那么推行到诸省之后,对他们来说最难接受的变化就是官绅若始终占据着大量田地人丁,那么则会变成承担赋税的主力。

    真要细细去深究,恐怕天下过半的税赋会由南直隶、江西、浙江等数个科举大省出身的官绅来承担。

    严嵩对费氏表达着亲近,莫非帝党、旧党有什么别的筹谋?

    这些话倒不能明明白白地问出来了,他们对严嵩也不算熟悉。

    毕竟,虽然严嵩的曾祖曾做到过四川布政使,但他的祖父、父亲却都没能通过科举出仕。

    袁州府分宜县的严氏,最近一二十年的名声倒几乎只是因严嵩一人而起:若不是十六岁时为父丁忧耽搁了一科,十岁就过了县试的严嵩恐怕能更早中举,同样在二十岁刚出头就高中进士,而非到了二十五才摘取二甲第二的名次进入翰林院。

    严家,与费家毕竟不能相提并论。他严嵩是进退自如的,严家此前两代没有官身,又何曾置办许多田地?严嵩的曾祖又以清廉闻名,因为顿顿不吃肉,人送外号严青菜。

    “江西新历宸濠之乱,百姓更需休养生息啊。”严嵩又说道,“广东士绅目无国法、藐视天威,陛下震怒,故而于奉天殿手刃广东举子。若天下士绅都谨记圣人教诲,上能解君忧,下能抚民生,陛下又何必在广东大动干戈?”

    费完想起费懋中寄来的信,立刻说道:“广东素来教化不彰,加之山高路远,这才日渐猖狂。江西文风鼎盛,圣人教诲自然不敢或忘。如今那官吏待遇法得以施行,家兄亦曾谏言轻徭薄赋休养生息为重,免赋免丁之策,严令命官不得逾越即可。若果能如此,富国自也不难。”

    温安勇及其他聚精会神的官绅不由得看着他。

    没有费宏发话,费完敢这么说?

    一边是要新法里的官吏待遇法,一边是仍然坚持免赋免丁。至于编审科则之后是按丁摊派还是按田面权摊派,只要不按田底权摊派,那就不会让官绅多出一分钱,无非是让富户多承担一些罢了。

    新法里面,自然还有采买法对官绅也是有利的——官府的采买,还不是由官员说了算?这笔钱,最终也能落到官绅口袋里。

    哪怕在这基础上把商法、税法也坚持下去,无非仍旧是由出面经营商行的商人来承担商税。

    费宏的意思,就是让出一部分利益,实现陛下富国的愿望,但是不要动根基?

    若是两相对比,广东负担着近万官员的俸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