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大明需要一批先驱

    第272章、大明需要一批先驱 (第2/3页)

,是要把内城许多不必要的、有安全隐患的地方迁出去。

    “就定在这里吧。”朱厚熜选择了他们拟定的几个位置中的两个,“有通往良乡的驰道,这里转运较易,王恭厂、黑窑厂等产的烟尘,也不易飘到城里。往通州的方向,则都安排神木厂这样造办不必多用明火的厂。”

    现在自然还谈不上什么重工业、轻工业,但朱厚熜先在北京西南、东南各选定了一块地方。

    将来若想烧制水泥、炼制钢铁,水是少不了的。

    朱厚熜原也以为北京缺水,但现在的北京西南方,凉水河却是一道风景。

    元朝时,凉水河畔“亭馆多于水滨浦中”。

    此时,仍旧是“野亭穿径窄,溪柳夹川长”。

    无论如何,黑窑厂、王恭厂这些偏向于污染和明火的工业,朱厚熜决定了先安排在这里。

    哪怕只是先孵化,将来让一些人看到某些东西的有利可图,随后再推广之。

    最主要的是,朱厚熜决定把各地藩王迁入京城了。

    十王府虽然也有一些位置,但朱厚熜现在自己能生,而各地藩王的数量也不是十王府能容纳得了的。

    新的王府聚集区,就定在黑窑厂一带。

    已经形成的池塘和风景,经过一些修整,想必比将来的陶然亭公园更加引人入胜。那里又地处外城,从许多方面考虑都是一个好选择。

    除此之外,原先的内城里也有太多的官方机构。

    比如说王恭厂这个工部下辖的火药厂,竟就在内城西南角,离紫禁城不过三公里。

    朱厚熜知道所谓“天启大爆炸”,自然要将这个地方先迁离人口密集的城区。

    无非是多了些管理上的麻烦。

    “工部的建设局,创立之初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北京城的扩建及城郊两个工业集镇的建设事宜。”朱厚熜看着工部现在的主要官员,“建设局的官员,由工部推举委派,职位和隶属都属于工部。然则今后,建设局是商行,该遵行的商法,该缴的赋税,工部不能因私蒙蔽。”

    工部原先管理着许许多多的工匠和地方厂矿,但他们的思维,仍旧把工匠的工作视为服役,尽管也需要向他们支付一定的工钱。

    朱厚熜现在是把一些问题戳破了。

    “匠户虽需要派丁服役,然则匠户家小也是赖其工钱为生。”朱厚熜坦然道,“建设局创建完成后,至少在京匠人要造册入籍。此后,项目采买,印钱都有数。在新账法的约束下,盼你们不要视工匠为奴为役。都是讨生活,莫让工匠出了力却吃不饱、养不了家。”

    作为皇帝,他只能先定好调。

    认识和习惯不是仓促之间能转得过来的,朱厚熜只有先说明了章程和思想,以后再举起审计和惩处的刀子。

    与扩建北京城、迎候诸王入京的进度之慢对比起来,就越发显得朱厚熜之前布局想要一清天下反对之人的想法之仓促。

    不得不说,从嘉靖三年一开始的惠安伯张伟到后来的高克威、孟春、蒲子通,许多人有一点被他逼反的味道,衍圣公孔闻韶更是懵懵地就成为了“逆贼”。

    但经过了大半年,朱厚熜也已经在心里放下了。

    他终究既不是最狠辣的政治动物,也不能再秉承以前的思维而行事。

    睿王母子他留下了性命,不杀不贬。参策之间颇有争议,有的说皇帝仁德要紧,有的说不能留有后患,但朱厚熜愿意以之作为一个警戒。

    睿王才六岁多、七岁不满,将来有没有另一种夺门之变,无非看朱厚熜能把大明带领到什么样的局面。

    如果最终事实是他由于太超前的思维终于搞得人心离散,那也没什么话好说。

    现在,朱厚熜按自己调整之后的认识在行事。

    北京城的新规划在皇帝亲临的这次会议上初步定下了调子,除了已经颇成规模的南城,西边、东边、北边,也都各延伸出去两三里的区域。

    这意味着规模远胜于以前的外城墙。

    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朱厚熜按照自己熟悉的套路安排了一期、二期、三期。

    第一期,只修筑南城外城的城墙。第二期,也只是先修筑北、东、西三面的“护城河”,形成一个新的小水系。第三期,如果还有必要,那就再修筑这三面的城墙。

    朱厚熜认为可能不会有第三期,因为在他的构想里,来自北面的威胁终究是要清除掉的。

    又或者,像临清一样,这三面的城墙只修筑一个有略微城防作用的土墙便可。

    在工部开完了这个会,朱厚熜回到了皇宫。

    如今,养成了午睡的习惯。

    因为大明官员大多已经是日出而作的作息,朱厚熜一直起得早。

    年轻的身体让他无所谓这种作息,但清楚了自己所想象的图景需要多久才实现,他越发明白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的重要性。

    午睡起来之后,今天就是另一个日程安排了。

    皇明大学院工学院大匠进修班的入学典礼。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