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可封王

    第292章、可封王 (第3/3页)

买粮的成本,比正儿八经去治理交趾全境所要付出的成本低多了。

    但长此以往,交趾国内粮商势必囤积粮食。若国内粮价高涨,则可在国内售出;若是丰收,也有皇明记兜底采买。

    粮食,始终是命脉。交趾有识之士岂会一直坐看?交趾百姓若吃不起粮,岂不内乱?

    到时候若把麻烦甚至战火引到了大明头上,那就是再次毁诺、撕毁约定,大明再次师出有名。

    还绕不开那个问题:将来,杀,还是抚?

    “大明不管其他,只要能不侵我境,谁能从安兴城送来大明要的货物,大明不管。”朱厚熜没有感情,“至于他们自己内部,吵也好,打也罢,大明也不管。黎氏若再请出兵,再拿条件来换,大明将卒的血又不能白流。”

    大家听懂了,陛下是自己不动手,让他们自己人先杀上几轮。

    朱厚熜点明了其中关键:“此乃大明与交趾之约,非朕与黎氏之约。朕为大明之主,只要那交趾之主也认这约,不犯我境,允与通商,朕还要为大明百姓忧心,哪能尽数管得了他国之内政?”

    “……若此,最后交趾必有先依安兴城之利而扫灭群雄者。君以此兴,必不能止,迟早想找到良机,收复三府与云屯港。”

    朱厚熜也认同这一点,随后说道:“这只是朕大致的想法,如何谋划,正要卿等详细推演。总之,此次目的便是让黎氏名为主,交趾实成割据之势。多年后,若交趾再犯我大明,便遣军诛之。经数年乃至十数年、数十年,交趾必有一股依赖大明的强大力量。此辈不同于昔年于交趾所置土官,只知挟势欺压交趾百姓。”

    “这些人是生意人,懂得不可竭泽而渔的道理。他们,就是帮大明治理好交趾的关键。而届时,他们只要一个稳稳的正统。朕,则只需要一个能不用太费力能为大明带来利益的交趾。故而,将来可封交趾王,不论其人是宗亲,还是武将,又或者统帅儒将!”

    他抛出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饵,最后才道:“朕舍得,朕也不怕将来三世后大明交趾再成仇敌。昔年太宗只以广东、广西、云南等地贡生、落地举人去交趾为官,彼辈只为发财;监军内臣等,也穷尽搜刮。朕不同,朕只做好国与国的生意,明码标价,童叟无欺。将来遣去云屯市舶司管事之人,也必须是参策推选、朕钦点的俊才!”

    分封,在这个时代仍旧是至高无上的诱惑——一块真正能由自己做主的化外之地。

    只要遵守两国约定,不去追求完整全部的权力,大明只怕还能派军保护好他的法统。

    如今,皇帝给出了这个承诺。

    王守仁终于明白了,那南洋海上长城,将来其实是一个个依靠大明海贸之利、受大明保护的分封之国。大明,只用在每一国里,都有一座要塞之港。

    这种模式,迥异于当年在交趾设三司,由大明吏部铨选官员、直接治理。

    若这种法子行得通,确实只用付出较小的成本,就能源源不断把南洋诸多好物运回大明。

    治政安民,官吏们、军队支出的费用永远是最高的,朝廷还要天天忧心此起彼伏的内政破事。

    将来这些问题,都交给那交趾王?至于交趾与大明之间,大明天子与交趾王只谈利益。

    第一次军务会议在把内部各省都司和治安司人选确定、商议了卫所与募兵改制的方略后,开始系统谋划起对外的方略。

    而皇帝陛下向他们传递了全新的理念。

    大明嘉靖皇帝朱厚熜不要虚名,不听一句称臣就乐呵呵地数倍赏赐。

    他传递了一个新的准则:国与国之间,利益考量为先。

    只要承认大明的利益,满足大明的利益,谁做别国的王,大明天子不在乎!

    杨一清心里感觉很古怪。

    陛下似乎其实也根本不在意什么帝位法统……

    念及这么多年以法统为名发生的很多事,他不禁看了看正在听着臣子们讨论的皇帝。

    那帝位法统的由头,也只是工具罢了对吧?

    只不过它好用,总比争辩还没见到效果的新法到底行不行,要更容易“说服人”。

    在大明,伱可以不同意新法,但陛下既然说过了这视同谋逆,那你不能谋逆。

    依稀有点熟悉,似乎是杨廷和曾经被皇帝扣过的帽子那种套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