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沸腾的大明

    第302章、沸腾的大明 (第2/3页)

去,同样神色震撼。

    殿试策题的形式,变了!

    他也是进士出身,殿试自然参加过。

    一看到这样形式的殿试题目,尤其是题目当中的信息量和答策难度,他这个已经升到从三品的参政也不由得呆住了。

    让他在殿试当初作答的话……

    “常州唐顺之?何许人也?”

    他喃喃自语。

    能在这一科殿试夺状元,那状元、榜眼、探花的文章都得好好看看。

    这样的题目,已经与新法息息相关,已经是很具体的政务。既然出了这样的题,这三人的策文定有极为出彩之处,甚至可能代表着与钱法有关的许多后续改革方向。

    两人一时忘记了武举乡试报名难的问题,也忘了去看那可封伯的制科消息,更忘了先安排下面拿这个消息去吸引更多民间百姓报名。

    “……此人,此人……”左布政使已经在看后面某版上唐顺之的文章了,看着看着,嘴里就只能惊讶地嘀咕着。

    “真宰辅之才!”参政赞叹着,然后以他的眼光评价着,“虽未考新学,此人实因深明新学被陛下点为状元!”

    左布政使凝重地点了点头。

    既然要推广新学,还有什么比状元更好的招牌?

    但不光如此,这唐顺之的策文,确实颇有见解。

    “……三钱并行至渐稳钞值,铸银为宝免秤兑火耗,新钞代旧而行以银票……”左布政使陷入了沉思。

    银票,自然是早就有的。

    宝钞最开始也是大面额的,只不过后来就渐渐贬值了。

    但要让一文不值的宝钞,最终变为价值最大的银票,那可是相当之难的。

    唐顺之给出了渐渐改变这一点的办法:首先是让如今的宝钞确实能买到东西,而且是必须的东西。比如说铁农具的普及,既然要给补贴,不如把这成本算在如今宝钞的回收上,让百姓直接能拿宝钞买到官府组织贩售的铁农具。像那惠民药局、中小学院学费,将来诸多惠民善政都可以这么做。

    朝廷自然会因此承担很大的成本,但钞不能轻废,废之生乱。先把旧钞大量收回,再造印新钞,最后一些旧钞可兑新的通宝、银宝,而新钞则直接作为最大额的银票来用。

    为此,朝廷既然已经成立了十八个企业,户部为了银钱往来方便,为免解送当中的折耗、等候之苦,何不效仿民间钱庄,于各府设官方宝庄?

    “……真是胆大……”参政感慨着,“各行商会,各地钱庄,不可小觑。以官庄取而代之,毕竟书生之见。”

    左布政使则瞥了他一眼,淡淡说道:“商人?官绅?如今谁敢有二话?谁能有二话?税课司设后,若课税皆由官庄收运,商人银钱从哪里支缴更为方便?”

    “……信不过啊。”

    “若真想改旧钞为新钞,朝廷便要立信。”左布政使的经验还是更足一点,“何况,却不是有乡贤吗?”

    参政呆了呆。

    是的,有乡贤。受了官府推选和陛下委任,总能响应一二。

    这毕竟是个缓慢的过程。

    “……这策文,实在实在……”左布政使再度从头快速浏览着,“点他为状元,还因这行文,无一字不落在实处啊。所议虽国策,却正如策题一般,从细处入手,有具体可行之法。”

    “……藩台大人,那制科魁首封伯……”

    书办这么屁颠屁颠地来提醒,是因为知道衙门里最近愁什么事。

    左布政使这才如梦初醒:“对对对!且待我好生瞧瞧!”

    他翻回头版,这消息是放在头版的,与殿试结果一起说的。

    头版两篇新闻,《殿试放榜,常州唐顺之评为状元,五百进士入宫赴宴》,《御诏制科将于嘉靖六年二月举办,天子恩许两科魁首荣封伯爵》。

    现在,将封伯爵的震撼再次来到两人心头。

    定国安民科,靖国武略科。

    一文,一武。

    没有考较学问和文采的科。

    现在重要的,还包括应试资格。

    宋朝时,制科主要有九科,其中三科还向布衣平民开放,曰高蹈丘园科、沉沦草泽科、茂材异等科。另外六科,则向有官身的人开放,分别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博通典坟达于教化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详明吏理可从政科、识洞韬略运筹决胜科、军谋宏远材任边寄科。

    后来,应试资格还改为必须有两位大臣作为推荐人。

    而这一次嘉靖六年的制科,只有两科,只允许有官身的人参加,只允许正六品及以下的人参加,限定在虚岁三十五以下,更必须拿到一共三名正四品以上官员的推荐。

    这意味着,大明大量的知县,如果拿到了推荐,也可以参加。

    但相应的,每个推荐人,只能推荐最多两人参与。大明正四品以上的官员一共就这么多,这已经决定了这次制科考试参加的总人数。

    而考试的内容,也一如宋朝制科一般难。

    第一项仍旧是进卷。要上交平日里的策论五十篇,这是第一道筛选。通过了的,才允许入京参加策试。

    这策试,将由国策会议的参策们主持出题,考试地点就在国策殿。在一天五个时辰的考试时间里,要完成一共五篇策论。

    这一场也通过了,就是御试。皇帝将只出一题,但必须在乾清宫内当面完成。完成后,还有奏对环节。皇帝当面询以三问,要立即对答。

    山东左布政使喃喃说道:“这伯爵……可不好拿到……”

    要得到应试资格,这说明被推荐的人有不错的人际交往能力,至少能得到三个正四品大员的欣赏。

    能过了进卷这一关,说明他们也不是全靠人际交往能力。推荐人堂堂正四品以上,总不能胡乱推荐亲信之人在皇帝面前打自己的脸。

    而策试,直接便是如今大明最重要的二十四个重臣一起考。能过这一关,哪怕最后一关过不了,那也将是得到至少数个参策的欣赏,将来官运亨通不在话下。

    最后一关御试,既答策题,又要奏对。摘魁封伯倒在其次,天子青眼有加是一定的,将来文者宰辅、武者进侯封公世袭都只待再立新功。

    “……青云之梯!”参政看到的却是机会。

    两人都不具备应试资格了,但却有推荐资格。

    他们互相看了一眼,随后目光都亮了亮,并且多了一些感慨。

    “新法推行,知县以下若想登上这青云之梯,今年岂敢怠慢?”参政啧啧有声,“效死命的时候到了!”

    推行新法的责任首先压在各省大员的头上,而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