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大比,受阅

    第311章、大比,受阅 (第2/3页)

    而十里行军之后未能按规则“破寨”的二十六队,则已经淘汰,连经过这里的资格都没有。

    不久之后,最中间的空地上,又是仇鸾的嘶喊:“全体都有,立正!”

    然后是面向点将台:“报陛下!五军营受命演习老兵营四千八百余员集结完毕,请陛下检阅!”

    朱厚熜点了点头:“将士们辛苦了。”

    俞大猷身后是突然爆出来的数千人齐声呐喊:“为大明而战!”

    他的背脊和头皮陡然一麻。

    他的“亲军”跟他讲了一点点,如今新操典有许多新的军中礼仪。但俞大猷是熟读四书五经之人,他现在只听这两句话,已经明白这定然是皇帝的要求。

    在新操典的过程中,这样的仪式必定是要一次次被训练、让每个人都熟悉的。

    这两句话念久了之后……总会让一些将卒明白,他们这些应募从军的人,到底是来军营干什么的。

    但为什么不是“为陛下而战”?

    “稍息!”朱厚熜在台上肃然吩咐,“咸宁侯,上台检阅。襄城伯,传令参比武将率麾下入场受阅!”

    “臣领旨!”

    经过这老兵营的入场,经过那两声呐喊,如今大校场上已经尽是庄重。

    站在朱厚熜两侧的杨一清、顾仕隆不知为何,忽然眼睛有些湿润,胸中激荡着豪情。

    都说沙场秋点兵,但往昔说点兵,不如说是点将。

    军伍之中,规矩不少,但这种形式的礼仪还真没有。

    这次皇帝列支白银五万两整,搞这一出难道只是为了玩吗?

    眼下看着校场之中齐整的军容,听着他们之前行进间和呐喊时所表现出来的士气,真让人感觉到精兵可用。

    杨一清当年去总制三边前,对皇帝说京营可以缓成军。既然设了国策会议盘活了朝堂中枢的水,三五年内大明不会有大乱。

    顾仕隆则经历了嘉靖三年的湖广叛乱,平叛立大功的是新练的神机营选锋,是锦衣卫和内察事厂。叛乱的,则是不甘利益被夺、担忧军伍改制的湖广三卫两所。

    现在,皇帝通过这次大比、检阅,把京营募兵后实行新操典的部分成果甩到了他们面前。

    军务会议的参谋们,兵部尚书王守仁,五府都督们,都听着李全礼对入口方向呐喊:“参比武将入场受阅!”

    传令兵一声声地接力过去,然后那边先响起一人的声音:“举军旗、将旗!”

    俞大猷分明远远地听着,那边也像之前的老兵营一样,要先经过什么“立正”整队,然后开始同样喊着“一二三四”的号子,齐步进来。

    不同的是,这一次是接连不断的。

    每一个参比武将入场的时间不同,他们之间虽然隔了一段距离,但不同队伍之间喊的口号是不同步的。

    因此,脚步声自然也不同步,这让武进士们和场间老兵都心头翻涌。

    但是,随后也有后面的队伍刻意调整好了节奏,或者说一直在这种气氛里,大家自然而然地调整了节奏。

    他们走得不如老兵营整齐,他们也都或多或少地显露出疲惫,不少人的衣甲也是脏的。

    在观摩着“演习对手”的老兵们是辛苦的,这些都是今天累了一天的疲兵。带着兵器辎重干粮十里行军,又在争先后的紧张情绪里实弹“攻寨”,不逊于经历了一场苦战。

    现在,他们至少是前两关的得胜者,尤其现在最先走过来的,是最先抵营、最先“破寨”的那些。

    恐怕对手就是那前十队,除非他们分列受阅时出了大乱子,显得“大战”之后军纪涣散、疲惫不堪。

    但这最前的十队哪里肯?

    对他们的统帅武将来说,前十,县爵可降等袭替;前三,三代不降等。更重要的是,那意味着在皇帝眼中,他们是目前大明在职中层将领中可能最有潜力的十人!

    对辅佐的把总来说,京营里已经有因功授伯爵的纪维民。如今非战之时,这演习就是他们立功的机会!

    而对这些新兵来说,这三个月堪比地狱!

    可是苦归苦,统帅他们的三四五品武将们这段时间是真的待他们如同兄弟,同寝同食,一样吃苦。每天都要操练得那么累,却毕竟每天都有管饱的饭,还有肉,甚至还有过酒。

    现在他们是要经过皇帝眼前,要经过以前的阁老面前,经过国公爷和兵部尚书大司马老爷面前。

    普天之下军伍之中,这是最高规格的舞台。

    他们只用咬着牙,走完今天最后一段路,像统帅将官说的那样:把腰挺直,把号子喊亮,把脚步走齐。过了今天赢了大比,将来个个都是本将的亲兄弟。就算比完不能把你们要到本将身边做亲兵,每个人,本将也自掏腰包犒谢一两银子!

    走完这段路,就有一两银子!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现在第一队接近点将台的武将走在最前头,举着自己的将旗,忽然喊道:“向左看齐!”

    于是俞大猷看到这一队的脑袋都偏向了点将台的方向,但他们的脚步还没停。

    看不见前进的正前方,却仍旧要往前走,还要尽量保持不要乱……熟知兵法的他忽然意识到:若在战场之上,这便是兵卒齐听将令、不论如何也向前的基础。

    “请陛下检阅!”

    又是呐喊,而台上的朱厚熜同样呐喊:“将士们辛苦了!”

    “为大明而战!”

    俞大猷不禁呆了呆:如果除开那些在前两关就失败了的,那也有五十多位参比武将要受阅吧?难道每一队都要这样,皇帝要一直喊那么多声?

    他没有猜错。

    就像当天朱厚熜在这里为他们授旗一样,他今天仍旧如此。

    陆炳也震撼地目睹着这次检阅,他曾很熟悉的皇帝,这些年虽然见得少了,此刻虽然已经有了无上威严,可他仍旧亲口用尽量大的声音对走过点将台前的将卒们,一次次地高喊:“将士们辛苦了!”

    而整个五军营的大校场内,就会一次次地喊起那句话。

    每个人需要记住的东西不多,参比武将只需要卡着节奏提醒麾下兵卒侧望向点将台,兵卒们只用喊一句话。

    可是重复的力量很强大,数百人重复、总共两万余将卒重复了五十多次的话很有力量。

    这力量激荡在大校场之内,尤其激荡在点将台上。

    王守仁不禁侧目看了看声音已经有些嘶哑了,却仍旧像底下的老兵一样尽量站得笔直肃容呐喊的皇帝。

    若天子年年来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