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代号:秋狝

    第312章、代号:秋狝 (第2/3页)

今台阁体篇章冗赘而文意贫乏,弘治年间李东阳等七人称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然臣近来与懋贞谈及,倒觉得唐宋文章意定词立,文从字顺……”

    御书房里在聊文学,五军营中仍在比武。

    第一天,俞大猷对自己的那亲卫说道:“今日之战,对手是陆炳。我胜他不难,却难免大耗气力,明日才是劲敌。今日,包兄弟上阵吧。”

    “包在老包身上!”

    俞大猷叮嘱他:“这十一场里,我能进入前四便可,恶战在后。如今我已先胜两场,若你所说不假,同组剩下九人,这正将、陪将本领如何,我已心中有数。你敌不过陆炳便认输,也要保全身体,以待后面上阵。按我的安排来,既保晋级,我也能在决选前休养到最好。”

    虽然打交道的时间还不多,但是俞大猷有秀才身份,是文试第一,又是会试第五,武艺在这一批正榜三十六人之中也位列前茅。

    这几天里两人对练试试,包正川根本不是敌手。

    在他这个亲卫包正川的心目中,俞大猷既有文人这种更“高级”的身份,谈吐之间所展现的兵法造诣已经令他心折。

    现在,俞大猷更是手里仍旧没放下带来的书卷,镇定自若地安排了他的殿试武试,对于晋级显然自信非常。

    这种自信既是基于实力,也基于他对信任包正川所提供的其余武进士们的亲卫实力是准确的。

    但是每一场,是武进士亲自上阵还是派亲卫对敌,那是要靠俞大猷判断的。

    所以真就这么有把握?

    殿试武试也开始了,俞大猷仍旧要闯过这一关,才来到最能展现他本事的殿试文试。

    恍惚间俞大猷有点感觉古怪:按自己的水平,哪怕这殿试武试靠策略再进一步、只夺得第三,有了二十分在手上,武艺比自己绝对更强的那两人,也绝对会在文试之中低于自己至少二十分。

    他们毕竟三十多年的功力都在一身武艺上,会试文试考的东西也太简单、拉不开差距。

    所以……这武状元的考法怎么像是为既有举人水平、又练了一身武艺、还精研兵法的自己量身定下的呢?

    五军营里,严春生也来了。

    顾仕隆认识他,所以看到了严春生,他不禁眼睛眯了眯。

    “严佥事,一身好本事,回到锦衣卫里之后这一年多倒没听到你的消息了。”

    严春生也笑眯眯:“国公爷贵人事多竟还挂念卑职,实在惶恐。”

    “今日怎到了此处观战?”

    “指挥让卑职来的。国公爷知道,殿试之后他们便要授职。蒙陛下恩典,允了锦衣卫十人。”

    “十人?”顾仕隆眼睛瞪了瞪,“三十六天罡,十人归锦衣卫?”

    “误会!误会!”严春生顿时说道,“副榜里也要取一些。如今近水楼台,指挥让卑职先来看看,挑些好苗子。人真多啊,都是来挑人的吧?”

    严春生说的是五军都督府的人,而京营的大将们自然不会错过。

    今年的武举先易后难,从会试的武试开始,几乎称得上考程繁琐。

    但越是这样安排,越显得皇帝重视。

    皇帝这么重视的武举,最终在会试之后还从三十六正榜里重新排定位次了的人,绝对是个个都前途无量。

    这批人授职到哪里,将来立下功劳,难道长官不能跟着沾沾光?

    个个都是潜力股,只看能奏请皇帝分到哪几人到自己那边。

    顾仕隆忽然感觉有一点点不同。

    过去,都是中低层武将们走勋臣的门路,经过五府报兵部,这铨选的流程一贯如此。

    但现在,先是各省里比过一遭送入京中大比,而这新将的争位次也这么众目睽睽。首先是皇帝在关注、亲自看,送来的人都必须要有真本事,其次……这还需要走勋臣门路吗?现在变成了大家想抢到、提携入了皇帝亲眼的人。

    重重决选虽然难,却也是皇帝为有本事的新人搭的青云之梯啊。

    俞大猷看到的是武状元的选拔规则太有利于自己,顾仕隆看到的是军伍之中这种晋升制度带来的新变化。

    再加上新军制、新操典、新军器、新战法……

    三五年后,只怕整个大明军队都会有一个新面貌。

    军务会议……陛下真的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参谋,他带来的影响和作用比所有人都大。

    顾仕隆在这边主持武举殿试的武试,杨一清则在与李全礼、仇鸾双方开会,通报那“实战演习”的规矩。

    为显公平、避免仇鸾的老兵营这边提早准备,直到此刻,他们才知道这演习要怎么搞。

    给了李全礼两天的时间与前十的将卒队伍熟悉彼此之后,今天,两边的主帅、佐将全都到场了。

    大门紧闭,杨一清坐在上面,肃然说道:“此次演习,还有个代号:秋狝!”

    众人心头一凛。

    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左传里的这话,说的是自殷商年间就开始的于农闲时演武的传统。

    但这个时节,熟悉军伍的人都知道,正是北元战马膘肥体壮之时,堪称战力最强。

    “每年这个时节,天将大雪之前,是北虏最容易南下劫掠的时间。”杨一清继续说道,“此次秋狝,地点在密云。襄城伯,三日整训后,你便要先率军先去,接管石匣堡。”

    李全礼微微一皱眉:“石匣堡?那处营寨,可容不下近五千军卒。”

    杨一清凝重地说:“军务会议众参谋重研京北防线,那石匣堡北望古北口,西北是白马关和石塘岭,东北接应曹家路,乃各路南下兵马汇聚处。襄城伯先去,如何安营扎寨,布置防御,便是考较内容之一。”

    “这么说,咸宁侯所率五军营老卒,是要攻来?”李全礼看向了年轻的仇鸾。

    “三个方向。”杨一清点头,“侦骑尖哨如何布置,襄城伯也需用心。你们先行,而咸宁侯率部如何避开你耳目,便是考较他的科目之一。”

    杨一清看向了众人,“都是大明官兵,自不能当真生死相搏。此次演习,分三个类目。”

    众人赶紧凝神听好。

    “其一,侦察。军务会议已在石匣堡正北、西北、东北三个方向定下几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