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不肖的祖宗

    第324章、不肖的祖宗 (第2/3页)

道:吏治、吏治、还是甜蜜的吏治。

    朱厚熜看到一篇进卷时不禁失笑:你自己开荒种菜养鸡养鸭减少官府摊牌也就罢了,新法之后还让地方官吏都自己这么干,何必呢?

    他渐渐明白这个徐九思为什么科举总考不好了:太实在,许多事情也都说得太细碎。以前的科举,哪怕涉及到时务策的,也是大面的内容比较多。

    只不过这字里行间,一个自己是工作狂、自己十分俭朴、自己十分能吃苦,却还会义正言辞要求同僚的形象渐渐清晰。

    “……去内档司和吏部看看,有没有这个徐九思的考功评价。”

    过了许久,朱厚熜的案头又摆上来一份摘抄的奏报。

    朱厚熜看了看之后只能咧嘴笑:果然人嫌狗弃,他才当了不到半年的县丞,就逼走了一个知县、在他任职的县弹劾问罪了三个老吏。

    但就算是这样人嫌狗弃,居然没查到有上官或者同僚弹劾他的记录。

    就是一点把柄和由头都没留给别人呗?

    “……莫非你本来也是姓海的……”

    张佐只听到皇帝嘟哝了一句,他不明所以。

    朱厚熜不知道的是,这徐九思还当真有点海瑞的意思,只不过没有海瑞的名声大。

    但现在,仅看才华、能力,徐九思应该不能够通过策试的才对。

    琢磨了一下他就明白了过来,费宏、王琼、严嵩三人举荐此人,只怕是想要立标杆。

    大明的官员队伍正在快速膨胀,朝廷需要大量举人来做官,同时又需要把吏治搞好,甚至于当前就要下比较大的力气来整治那些油滑老吏。

    一个举人竟通过了制科一飞冲天,对举人不要空耗年华是激励。

    一个自己清廉正直得不像话、对贪滑胥吏丝毫不留情面的家伙升了官,这也是朝廷导向。

    而对费宏、王琼、严嵩三人来说,费宏这个文官首领在作势表态新法是给天下士绅更多的进身之阶,王琼是要更加具体地表明他作为吏部尚书推崇的吏治标准,至于严嵩嘛……想要积累更多底层官员力量的,这属于用举荐徐九思来一石数鸟。

    同乡、能臣、出身低……既向皇帝表明他举荐官员更重德才的原则,又向别人表明他对举荐人才的不拘一格——徐九思都行,还有谁不行?

    徐九思是个极端,朱厚熜确认了。

    没什么问题,至少是个正直清廉又勤勉俭朴的好官。

    哪怕是作为标杆被竖起来的,在朝廷这盘大棋里也确实有意义。

    怪不得靖国武略科只通过了两人,定国安民科却有三人。

    其实都是一正一陪在PK。

    到了中午赐宴时,徐九思就又加戏了,离席叩拜:“陛下,食可果腹足矣!陛下有令天下百姓饱食之志,臣感佩涕零。如今天下官吏剧增,边患不绝。朝廷支用艰难,连御试策题都是财计。臣以为,君臣当以己身为表率,勤俭节约。这御宴过于豪奢,臣念及百姓疾苦,难以下咽。”

    其他四个人呆呆地看着徐九思,然后一起看向皇帝。

    朱厚熜表情复杂。

    伱大概真的该姓海。

    “……卿言之有理,然今日乃是制科之礼,自有仪制。”朱厚熜也不想装模作样,“朕知你向来以勤、俭、忍自勉,既是赐宴,菜肴都已做好,换了岂非浪费?多吃一点,就当做朕代百姓犒赏你爱民如子。”

    徐九思沉默了一会,而后又说:“臣斗胆,请一碟馒头腌菜足矣。一旦习惯美味佳肴,臣恐难制口腹之欲。”

    “……既如此,便从卿所请。”

    有道德标兵在场,其他四个人吃得也不自在。

    朱厚熜觉得费宏他们这个榜样立得太离谱了些,能有几个人做到像他这样?

    他朱厚熜做不到,也不太认同平常要做得这么极端。

    而后下午奏对前,朱厚熜先是都看了看众人的策文。

    其实都是重臣都参与商议过许多的课题,朱厚熜只是从中看看他们的格局和思维。

    这五人当中,唐顺之和李默的优势都太明显。翁万达虽然本事不小,但毕竟去年才中进士,朝廷实务方面的经验还是要差一些。

    至于徐九思,离其余四人更是在能力上有一点断档式的差距。

    结果不会今天就宣布,朱厚熜在“面试”完他们之后就把费宏、王琼都喊了过来。

    “那徐九思,卿等让其过了策试,后面准备怎么安排?”

    费宏问道:“可是他哪里触犯了天威?”

    朱厚熜笑了起来:“那倒不至于,只能过果然刚直。朕只是有些好奇,你们举荐此人,只怕已经有些安排了吧?”

    王琼点了点头:“刚直不阿,不近人情,用好了便是一把宝剑。臣等已有商议,杨阁台在应天,还缺一个勇往无前之人。这徐九思,臣有意在制科后荐为应天巡按御史。”

    “……那应天府还不鸡飞狗跳?”朱厚熜有点难以想象这徐九思去了那奢靡之地后疯狂上疏把南京上下官员弹劾个遍的情况,“南直隶只能文火慢炖。这徐九思……安排到工部吧。”

    “工部?”王琼愣了一下。

    “水至清则无鱼,吏治是总要一点油水润滑的。他作为榜样可以,但不能当真让他去科道,甚至不能当真主政一方,太认死理了。”朱厚熜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工部很快就会有许多大工程,这营造质量、采办支出、用工给银,让他去负责督造,那是能把规矩守好的。”

    王琼不免看了看费宏。

    但是目前有本事接到工部采买的,很多都是权贵之家。到时候认起死理来,真不会让这些事少了“润滑”,误了工期吗?

    朱厚熜只说道:“将来治理黄淮、修筑驰道,总要有人爱惜工人、匠役。秦修长城、隋开运河,工役之苦后来惹出了什么?这些利在千秋的工程,没安排好就是这一代人的苦难。朝廷为这些事备下的银子,总不能让百姓届时吃了苦却拿不到应有的回报。”

    “……陛下所虑甚是。”

    “南京那破局之人,让桂萼去好了。”朱厚熜说道,“他是既有原则,又乐于刑名,还有分寸的,更不缺脾气。四川按察使升任应天府尹,正好。”

    制科的小插曲结束,次日便是宣布结果。

    靖国武略科魁首唐顺之,定国安民科魁首李默。

    礼部早已准备好皇帝应允的两个伯爵之位:靖边伯、长平伯。

    为这次封伯,礼部还准备了典礼,让天下人知道皇帝求贤若渴的热切。

    其他的礼仪部分很常规,但多了一个身穿超品伯爵赐服跨马游街的荣耀。

    都很年轻,年纪轻轻却获封伯爵,京城围观的士绅、百姓无不艳羡地看着两人。

    李默一如既往板着脸,唐顺之虽然微笑着,但感觉压力不小。

    因为关于他们两人封伯之后的任职,在结果宣布当日就已经在陛见时听皇帝说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