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俞大猷的第一刀

    第334章、俞大猷的第一刀 (第2/3页)

土默特部在虞台岭死伤了至少一千七八儿郎。”

    “那还不够。”博迪眼中期待不已,“汉人调兵反扑也需要时间,传令下去,慢慢行军。告诉俺答,我还要五日才能到龙门川畔,花当也要时间确保古北口北面没有汉人设伏。话说得好听点,毕竟这里路不好走。”

    再有五天的时间,俺答那么多人随身带的干牛肉要吃掉一半了吧?汉人的边镇最靠近长城的一带,早已没有多少东西好抢。

    伤兵需要安置,汉人不会甘心虞台岭、张家口都丢掉。

    汉人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皇帝出了居庸关,宣府镇里已经传得沸沸扬扬,但他真敢呆在宣府吗?只怕还是会呆在怀来。

    希望俺答真的能像他说的那样甘为先锋,将宣府重兵都牵制在宣府西北方向。

    而汗旗所至,拿下了宣府东北面的龙门卫、龙门所诸城堡孤军,再去怀来可就没有长城挡着了!

    ……

    宣府战线进入了短暂的平静,但谁都知道一场真正的大战已经开始酝酿。

    “俺答在等什么?”

    在朱厚熜面前,在宣府镇不少将官和文臣面前,杨一清却头痛无比:“陛下,何故离了京营重兵护驾,轻身前来?陛下还是留在怀来更为稳妥。”

    “上西路已失近半,朕亲临前线,正为鼓舞士气!”

    朱厚熜看似年轻气盛地解释了一句,随后看向舆图,脸色不是很好看:“这么说,如今已是就自柴沟堡起,顺着洋河到到宣府,再连上张家口,以河为险?俺答在围点打援!若张家口有失,他再进犯宣府,洋河南岸将卒如何能渡河尽速来援?”

    赶来陛见的傅铎心里一凉:坏了,就怕皇帝指手画脚。

    他看着杨一清,这位总参似乎只能耐心解释:“王宪已到了万全左卫,怀安卫也已经翻过了山到了洋河南岸。洋河北岸地势平阔,俺答虽是围点打援,但渡河反攻,却极难应付鞑子骑兵冲杀。如今虞台岭和万全右卫既然已经丢了,稳妥点守下去,俺答毕竟是远道而来,粮草迟早会成为问题。”

    “这洋河北岸才是宣府往大同运粮的主道。如此一来,大同的粮草不也成了问题?若是中了计,俺答实则只留一些人在这耗着宣府大军,实则又率主力出虞台岭转去大同了呢?”

    “王宪在西面,正是为了见机行事,既策应宣府,又策应大同。”杨一清忍不住说道,“陛下,宣府将卒知陛下就在宣府,士气已大振。陛下勿忧,虞台岭虽失,俺答所部也死伤不少,哪里又能再耗费数日,率疲兵转袭大同呢?陛下选了武定侯在大同,便该信他能守好大同。”

    傅铎只见皇帝不说话了,仿佛被杨一清这一句呛住了。

    他是知道此战大战略的,但现在战局没朝预料的方向发展——惯于倚仗速度四处奔袭劫掠的鞑子,居然攻坚克堡,而且拿了宣府西北小小一角之后就停了下来。

    这是诱援军出城反攻,再想于开阔地野战中败了明军。

    他只怕也猜度好了陛下的心思:先败了一阵的年轻皇帝,能够忍下这口气,就这么不体面地看着敌军在大明国土上站稳脚跟耀武扬威吗?

    明军出城野战草原骑兵,胜算立时大幅下降。

    “便依杨总参方略。眼下既然不反攻,杨总参,傅将军,再向朕剖解一下诸边战局吧。”

    只是小范围之后,皇帝的表情换了,陆炳感到很刺激也很疑惑。

    在自己人面前那样表现干什么?

    “博迪那边还没动静。俺答既然按兵不动,只怕这回不容易轻信了。朕若见势不妙被你们劝着回转到怀来,俺答却见好就收,只据守在宣府镇则如何?宣府镇若仍留守,除非真是兵败如山倒之势,俺答才会受朕所诱,赌你们追击不及,先行擒住朕。”

    “故而如今先等着。”杨一清镇定地说,“一定要等到博迪主力也出现,我才好因陛下执意到了宣府,下令重新布防宣府外围。张家口万不能无故弃守。”

    朱厚熜沉吟片刻看向傅铎:“傅将军,龙门那边,山中伏兵都藏好了。”

    “陛下放心。从年初要重兵守下西路和南路,便已借故调了五千精兵。自龙门川一路往南,山中精兵已蛰伏半年。龙门诸城堡都是末将信得过的人,早已传令,见敌则先退往龙门卫,与延庆州诸军围敌于山中,保宣府东面不失。若东面不是鞑子大军来犯之路,则南下合围怀来。”

    “怀安卫那边呢?”

    这次回答的是陆炳:“何指挥和严佥事派人传信来了,特勤所和特战营作为应募乡勇从怀安暂时转运粮草支应柴沟堡的弟兄已经出发。”

    朱厚熜看着面前舆图。

    怀安所在的地方,是个盆地。再往南面,就是蔚州。

    现在需要判断的是,俺答的战略目标到底是什么。也许是从现在的位置顺着洋河谷底攻入大同,也许是渡过洋河翻过山去淮安、蔚州,断了宣府和大同之间的联系。

    大异往常稳扎稳打,说明营造一种宣大守军都只能畏缩于城堡之内的形势无法让他上当,让他敢于率军深入到更东南面的怀来。

    除非真是一场大败,宣府大军必须护着他南逃。即便如此,还要赌他不再继续稳扎稳打。

    正如朱厚熜之前所说,他如果只是攻下了宣府,就此知足地扼守住那边,占了这洋河两侧呢?

    突破了宣府,就只有内长城还能成为一道屏障。从战略上来看,以后宣府和大同都难以再成为威胁。

    “虞台岭败了一阵,不能再败了!”朱厚熜抬头凝视向杨一清,“宣大边军士气,经不起又一场大败。不然,诱敌不成,当真会兵败如山倒。”

    杨一清点头认同:“虏酋既然大异往常,自当临阵机变。故此,如今就是以洋河北岸为预设战场。本就要野战围敌,在宣府西面又或怀来,总要能够出城败敌。”

    “这口袋却松了些。”

    “臣已命郭侯遣李瑾增援柴沟堡。他渴战若狂,可令他率兵自野狐岭,绕去虞台岭北面。”

    “李瑾……他能带多少人?”

    “最多一千五。”

    “即便他有荷叶山据守数日之勇,也堵不住那么多虏骑一心北逃,虞台岭以北一马平川,没有关隘好堵住人。”

    杨一清指着张家口北面的群山:“那便只有弃了龙门卫以东以北诸寨堡,各自率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