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御驾亲征虎头蛇尾?不!大明也有希望抓个留学生

    第339章、御驾亲征虎头蛇尾?不!大明也有希望抓个留学生 (第2/3页)

局,如今这一次,宣府这边的鞑子意外地稳健。

    为什么要钻大明的圈套?第一步,就硬碰硬地打穿大明的边墙寨堡。谁让你为了诱敌深入,边墙寨堡中只有寥寥数个是硬骨头,还可能为了诱敌随时下令防线南撤。

    但宣府边墙尽失,你庙算再好,军心已溃。

    “燕山中那三千五精兵不能藏了!”杨一清说道,“宜即刻传令增防龙门卫。此战已不能再筹谋诱敌歼灭之,再来一两场黄崖山大捷,已能足振声威。另外,该克服万全右卫、虞台岭了。大军逼近,俺答有没有分兵往东,一试便知。”

    朱厚熜心中默默叹了一口气,不再坚持,让杨一清做主。

    大同西路那边衮必里克的战况也将很快传到俺答耳中,大同那边的套虏没能如愿快速侵掠到桑干河肥沃之地威胁大同,那么宣府这边他俺答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他更不会盲目扎得更深入了。从虞台岭可以轻易撤回张北大草原,尽量毁掉宣府边墙寨堡成为了更扎实的战略目标。

    ……

    此时此刻,虞台岭西边的野狐岭之中,正有两路人马在昼伏夜行。

    一支是李瑾带领的,一支是何全安、严春生带领的特勤所和特战营。

    他们接到的命令,是从野狐岭穿插到虞台岭以北,准备断鞑子北逃后路。

    而在燕山西麓,同样也有之前奉命出发,要犯险越过边墙穿插到张北以东,取了张镗通过外察事厂在漠北的力量筹集的粮草后时刻准备堵截北逃鞑子的一千五将卒。

    但战局已经发生了变化,他们属于不容易被联系上、不容易接到新命令的孤军。

    尽管还没人发现他们、他们很安全。

    但他们所携带的粮食有限,明军本该有一个很明显的举动,要在二十天之内达成战略目标,让入寇北虏不得不败后退却。

    如今,这个举动变成了反攻。

    这反攻的第一步,是李全礼来做的。

    护驾万五京营大军中,选锋五千,首先从宣府西北出发,沿着洋河北岸准备稳守于万全右卫的南面,保护洋河以南的万全左卫和怀安卫援军渡河。

    这有点像背河一战。

    节奏不快,毕竟行军也足有两日路程。

    但鞑子哨骑是能第一时间发现动静的,因此行军中的京营选锋,还要面对虏骑随时可能到来的野外冲阵。

    那样就行走得更慢了。

    第一天,平静,安然无恙。

    “俺答是兵不够,还是准备让咱们误以为他兵不够。”

    杨一清听了之后摇头:“陛下勿忧。管他如何,军令已下,就先解柴沟堡和张家口南面之危,再向北克复万全右卫和虞台岭。”

    第二天,京营选锋已到了万全右卫西南侧,离柴沟堡已不足四十里,这是最紧张的时刻:仍在攻击柴沟堡的鞑子和北面的鞑子主力,都随时可能三面来围攻。

    但这一天,他们仍旧很安全。只见敌骑哨探,不见敌骑主力。

    第三天,从南面夹击张家口堡的鞑子被何勳及来援的宣府三卫其一赶走了,万全左卫及怀安卫援军已开始渡河,仍然没有见到敌骑主力。

    你要说俺答真的分兵去了东面攻打龙门卫,可明军派去虞台岭方向侦查的哨探要么遇到蒙古哨探无法深入,要么就一去不回。

    虞台岭那里仿佛迷雾一团,不知真实情况如何。

    唯一的好消息,是井坪之战的战果终于传到了宣府这里,在反攻大战真正开始的前夕。

    陆炳没有离开过朱厚熜,他实在没想到,大同西路的这一仗竟打得这么漂亮。

    大明已经很多年没有在鞑虏身上取得如此大的、实实在在的战果了。

    “井坪大捷!陛下,即便宣府不能诱敌败敌,此战已足可献捷太庙!”杨一清很激动,“武定侯有乃祖之风!此战虽胜得惨烈,但若不是武定侯亲自赶到,套虏舍了黄崖山入寇朔州,已再成追之不及、战之难胜之局。”

    “……俞大猷重伤未醒……”

    朱厚熜知道杨一清说的惨烈确实惨烈,井坪守城、城南夜战,再加上之前的黄崖山战损,迎恩、阻虎、乃河三堡被破,大明将士总的伤亡,实则比套虏在大同的损失更大。

    他眼中有寒芒:“那刘铠竟是死在了疆场,倒不好惩治了!”

    “……陛下。”杨一清看到皇帝并不怎么高兴,也只能苦笑着劝谏,“增援不力,但守城任重。他若未战死,朝廷却也不能因此就重办他。边镇诸将,大多如此。若因增援不及时便重惩,人人自危……”

    “不及时?”

    杨一清无奈点头:“不是才三天吗?要侦察敌情,恐调虎离山;要分兵调粮,重新布置城防……援军总是会慢不少的,武定侯若不是立下了这等大功,之前以不听军令为名斩了李鉴,实则是令边将难以心服之举。”

    朱厚熜还能有什么话说?

    只能说明边镇多年的毛病几乎快没得治了。

    但这就是人性,惜命的更多,怕后果更严重的更多。

    他默默坐回到了椅子上:“看来,朕此前想法确实大胆。此战,胜得侥幸。此计,俺答也没糊涂到相信。”

    “事在人为!”杨一清却肃然道,“臣等是为了陛下那一句话而定下心,决意一试的。”

    “哪句话?”

    “土木一变,君臣从此畏首畏尾。陛下要以御驾亲征而大胜还朝一振大明君臣意气,臣等愿鞍前马后,尽力一试!”

    朱厚熜点了点头:“逢敌先敢亮剑,而后才可言胜。朕的胃口,实则比博迪、俺答还大。明明边镇将卒军心并不思战,欲以大捷一场顷刻改之,这也是侥幸之心。”

    “陛下御驾宣府,鞑虏倾巢而出仍不动如山,只待宣大尽复,则鞑虏有死伤无算之痛,大明有国战败敌之捷。陛下武功,已足可威震漠北、望播宇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