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大明的南与北

    第364章、大明的南与北 (第2/3页)

转运粮草,自要先做准备!”

    “……原来如此。”

    在杨博恍然大悟一般的话语中,沐绍勋心跳有些快。

    这样看来,那密令的四件事,都是环环相扣的,陛下当真有出兵劝架的意思。

    只是怎么劝,陛下选择了要重视云南文武首官的意见。

    杨博建好小学、中学、大学,只怕是要把诸土官袭替前必须上“礼仪课”的事情落到实处了。

    云南这个特殊地方的新法,现在才真正开始。

    ……

    西南这一角的变化,如今草原上还一无所知。

    跋涉数月,唐顺之终于到了固原。

    固原兼有泾邠陇会之地,在绥德、甘肃、宁夏、西安的中间位置,正因如此,三边总制驻固原。

    三边之下,延绥镇驻地榆林,宁夏镇驻地银川,甘肃镇驻地张掖。

    现在,固原有固原卫,下辖西安州、镇戎、平虏三个守御千户所。三边总制麾下,自然不止是这一点兵力。

    目前,固原一地按实额,兵力就有五万余。延绥四万余,宁夏六万余,甘肃八万余。

    当然,这只是册籍上的数字,当不得真。

    “本督既来此总制三边,心里要有数。”唐顺之坐在了主位,看着三镇文武,“三边实际可战之兵,部署何处,一一说明一下吧。”

    明面上三边似乎有二十余万大军,但唐顺之估计,这里的情况比宣大更差,也不知实际上能不能有个四五成。

    总督三边部院的大堂之上,文武官员都看着这个年轻得过分的总督,但并没有人第一时间开口。

    唐顺之看了看他们,双手合拢举过头顶向东面行了一礼:“蒙陛下圣恩,顺之以二十四岁总督三边,诸位心存疑虑,我明白。”

    他放下了手,继续说道:“辞陛前,我向陛下剖明心迹。这三边,我可以呆二十年、三十年乃至一辈子!北患不绝,我唐顺之无颜回京!将来打交道的日子还长着,本督既然有钦命,还请诸位勠力同心,共解君忧。”

    听起来似乎要用皇帝的信重来压着他们说实话了,但唐顺之随后又道:“本督离京前,请了一道圣恩。”

    迎着众人的目光,唐顺之缓缓开口:“本督到任前,诸位是非过错一概不论!本督到任三年内,三边不问败战之罪。”

    这两句话引发了一些小动静,大堂里顿时有一些躁动。

    唐顺之又笑了笑:“三边实情如何,夏总参也与本督说了说,诸位何必担忧?本督来这三边,总要让靖边伯名副其实。不怕诸位见笑,本督还想看看,能不能在这三边立下不世之功,伯升侯,侯升公。若本督能有此功业,大明岂能不再添一些公侯伯?”

    他站了起来,伸手解着官袍:“被年轻上官管着,确实别扭。来固原这一路上,我也想着,怎么才好让三边的文臣武将快些相信我不是来坏事的,是能让诸位步步高升的。想来想去,索性先不打不相识吧。”

    毛伯温等人和这三镇总兵、参将等都愕然看着唐顺之当堂脱下了外面的官袍,露出了里面的劲装。

    “枪来!”

    唐顺之伸出手,包正川顿时有些兴奋地把那杆长枪递给他。

    在众人的目光中,唐顺之像是试了试一样,抖出一个漂亮有力的枪花,随后笑着介绍道:“这是本督的标兵营参将包正川,诸位认识一下。包参将此前在俞大猷麾下,乃是鸳鸯营把总。”

    那些人都看向了包正川,目光凛然。

    而包正川则昂头挺胸。

    唐顺之来三边,没要俞大猷来,但要走了包正川。

    从京营到这里,包正川也算是嘉靖五年文武状元都跟过的人了。

    现在他也会捧哏了,先抱拳和他们认识了一下,然后说道:“诸位有所不知,那鸳鸯营,乃是唐督台首创,俞将军试练。黄崖山一战,某领鸳鸯营,斩首近千!”

    唐顺之看向那些武将:“可战之兵先不论,本督先以武熟识一下诸将。他日本督若要率诸位征战沙场,总要教诸位相信本督知兵、能战!来,演武场先较技,夜里再喝酒!”

    来到陕西,他这个南直隶的江南人仿佛也更加豪迈起来。

    此刻在这三边,无人比他还大,但文臣武将,个个都比他的年龄大。

    这样的情况极其罕见,所以唐顺之不能走寻常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