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选错了人?

    第446章、选错了人? (第2/3页)



    “就是要大伙心里憋着气啊!不气,怎么能逼着其他各家来回报仇雪恨?他们要是还输,咱还买不买他们的货了?”

    “可那不是各省选来参赛的吗?跟买不买他们的货有什么关系?”

    “各省要员不要颜面的?这些事本来就不算要务,还不都是和各家企业、商行合作。如今我大山东不服,回去就请乡贤院的人问问督台,今年怎么把头筹丢了!”

    “……”

    京城百姓属于相对各富的一个群里,新的娱乐离他们如此之近,谈资越来越多。

    依托轻重工园打下的根基,还有漕运、直道、河运局、转运行建立起来的物流优势,在京城做工的人很多。

    过去是在田地里吃苦,如今在那些大企业和民间富商们办的厂里做工虽然依旧不轻松,但毕竟能有扎扎实实的通宝甚至银元拿到手。

    趁着这寰宇运动会和万寿圣节的热度,眼下京城里热闹非凡。

    明年要参加会试的士子们也不愿错过这场盛事,大多是今年夏天就提前到了京城。

    看着外藩使节大肆采买大明好物,而那些大小书局竟似毫不设禁、任由他们买,士子们只感觉难以置信。

    不怕这些外藩把大明的长处都学了去?

    他们也就只在这段时间尤其热闹的大戏院、小戏楼里议论纷纷。

    京城的戏目和新曲听不完,而但凡上了档次的酒楼,也都必定有说书人、舞女和操琴献曲的人,这是南北两京以及一些大城市最近几年才开始流行的风潮。

    “臣以为,这奢靡之风有些过了!”

    御书房里,杨慎板着脸说道:“臣虽深知陛下大兴文艺是要以文化吸聚外藩民心,然未见其效先伤大明风化!如今各省举子齐聚京城,不思多多请益学问各证得失,反倒流连戏院乐不思蜀。长此以往,大明焉得贤才?”

    他是来和皇帝沟通他接任总辅之后的大政方向的,其中就有约束嬉乐之事这一条。

    朱厚熜不以为意:“与其在这方面用力,不如扩大基础教育。大明人才这么多,从来不缺自律的。纵欲享乐的,科举也考不好,怕什么?”

    “也浪费钱财!”杨慎坚持道,“至少也要对这些场所课以重税!”

    “……这些具体的,你们先商议。总之这文化大业,不能一棒子打死。朝廷还是要做好引导,这不是要成立天下大同党了吗?你们做好宣传,让心有志向的年轻人多多自律才是。没这些之前,他们逛青楼勾栏,还不是一样?”

    朱厚熜心累,杨慎也心累。

    这几届重臣们最感到为难的,就是当官不比以前轻松了。要面对的情况,以前很多都没有,或者也与现在大不同。

    就好比现在,去看戏、听曲、赏舞,跟过去逛青楼勾栏一样吗?

    本质上虽然都是玩,但现在朝廷鼓励文化事业,他们还都振振有词呢。

    再加上如今秀才、举人、各省大学院毕业生……大明官僚扩编之后,他们的出路变多了。就算考进士由于举人规模的扩大而变得更难,那大不了就不考了呗。举人也可以做官,举人升官的天花板也比以前高了许多。

    君不见举人出身的徐九思这回都要升到农业部尚书了?

    这是杨慎担心的事情。

    “还有一事。”杨慎又说道,“臣接任总辅后,太子学业就没那么多精力分心教授了。既然太子已经去守孝潜心研学,臣正好在大国策会议之前再去叮嘱一二,留些课业。”

    朱厚熜想了想,随后说道:“太子不在皇陵那边。”

    杨慎惊了:“太子去哪了?”

    “朕让他去微服游历了。”

    “……”杨慎脸色骤变,而后难以置信地开了口,“既称守孝,如何能作假?这也就罢了,陛下,太子安危何其重要,岂能轻易离京?这等重事,臣等东宫属官怎不知晓?”

    朱厚熜沉下了脸:“朕自然有妥善安排。”

    “再怎么妥善,旅途在外,若水土不服、染了疾病呢?”杨慎也不傻,“陛下望太子知民间疾苦,臣自然是认同的。只是如此安排,实在不妥!微服游历,不妥!让人知道了殿下身份,更是不妥!”

    他真的是服了这个皇帝了。

    太子关系到的事情有多大?杨慎甚至担心若是有人想争储,暗中做什么事怎么办?

    就算在东宫里也保证不了一定不生病,但万一这段时间里皇帝你自己病重怎么办?

    作为张璧致仕后东宫属官之首,杨慎觉得皇帝真是胡闹!

    凡事先往最坏处想的话,这件事最坏的结果太可怕。

    朱厚熜紧皱眉头:“太子将来是要继位为主的,岂能不知民间实情?百闻不如一见,如今朕有妥善安排,他出去转转有什么坏处?你这么紧张做什么?”

    “陛下年少时久居王府,而后也径直入京继位,又可能微服游历过?”杨慎断然反驳,“太子离京,这事实在不妥!臣恳请陛下,急召太子隐秘回京!”

    “……你操心一下新设的商业部、农业部,操心一下科学院,操心一下去辽东和宣宁河套的直道不行吗?”

    “太子在外,安危不明,臣如何放得下心操心这些事?”杨慎跪了下来,“还请陛下急召太子回京!”

    朱厚熜怒了:“你是怕有人刺杀太子,还是怕有地方文武拥立他逼朕内禅?这事有那么急迫、有那么紧要吗?你要是因此就放不下心,这么沉不住气,这总理国务大臣你还能不能干好?”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为君者,不该如此行险!”杨慎倔强地说,“太子能知民间疾苦自是好,然而如今众臣贤德,又不至于将来蒙蔽圣听。陛下这么做,是怕将来臣下奸猾、太子昏聩吗?此非正道!”

    朱厚熜被他气得不行:“你倒是敢说!众臣贤德,朕何须大察,何须有那三问?另外不要东拉西扯,太子能耳闻目睹,真知晓民间疾苦,将来做个贤君仁君,难道不是好事?因噎废食,这点小事你如临大敌,是何道理?”

    “臣非小题大作,如今曹国务请辞,臣才知皇后娘娘凤驾归天之时有多凶险!如今后位仍空悬,陛下不可不防!”

    “后位朕早有主意,皇后有遗愿,以其亲妹填房,朕已允了。”

    听到皇帝冷冰冰的声音,杨慎彻底惊了。

    这件事,知道的人极少,也就只有崔元夫妇、陆炳、孙元兄弟等寥寥数人。

    原本是要等到万寿圣节之后才由永康长公主先提出来给皇帝“冲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