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一年两国,绝倭前夕

    第486章、一年两国,绝倭前夕 (第2/3页)

,要让朝鲜士林闻之一振!”

    “下官明白。”龚用卿弯了弯腰。

    在朝鲜开科取士,这自然是给出一个极为明确的信号,也给朝鲜许多郁郁不得志的底层读书人一个希望。

    朝鲜不算大,汉城居中,南北到这里应试都不会花太多时间。

    最重要的是,今年这特殊情况,肯定更容易考啊。名额多,考题必定也不难。

    都清楚以后必定要有一套新规矩的,恐怕还只是能识文断字就大有希望。

    说来也相当方便,毕竟朝鲜虽然已经有什么“训民正音”,创了“谚文”,但士林反倒很嫌弃。

    之所以被称作“谚文”,也是因为被读书人瞧不上,认为这是民间普通百姓才用的玩意,哪有汉字优雅、准确?

    所以在朝鲜做官,官方行文仍旧是汉文字,甚至数百年后都依旧如此。

    现在是大明在做主了,要选取一批新的本地官吏,自然是能熟练用汉文沟通就行。

    考不考得上,恐怕最主要的就是忠诚不忠诚。

    只要愿意到大明治下来做这个官,那么门槛就只是汉文熟练、乖巧听话罢了。

    朝鲜如此,琉球那边的法子则不同。

    之前被杀害的人太多了,而且基本都是生活在本岛那边的琉球精英。

    剩下的八重山、宫古诸岛那边,识汉文的全部被授了官职还不够用,胡宗宪自然理所当然地从随着海商过去的汉民中又挑了些人担任官职。

    同时,仍在重建中的首里城中,第一个小学、中学也已经建立。

    只是重建,胡宗宪面临的问题要少得多,他还有时间亲自担任老师。

    大难不死的,确实有后福。

    在这场琉球大劫之中幸存下来的人,如今看到的确实全是大明给他们带来的福祉。

    肃王带过来的,可是大明皇帝借给他的一大笔启动资金的机会。

    重修港口、重建新城,所需物资、无需人工,如今都在琉球之内流动了起来,生机正在继续萌发。

    眼见朝廷如此之大的决心,再加上压根没把东瀛倭国放在眼里,东南沿海有许多人正越发确信在琉球的机会。

    不论如何,现在到人口大减、土地众多的琉球就能先到先得,而后必定还有明军远征、根除倭患的机会,还有琉球再成万国津梁、居中海贸的机会。

    和朝鲜不同,琉球这里,大明是没准备直接纳为实土的。

    这还意味着到这里会比去朝鲜要自由得多。

    时已隆冬,但琉球这里并不冷,反倒显得热气腾腾、生机勃勃。

    而大明的北京城,《明报》上早已刊发,在大明百姓眼中看来,今年是干脆利落地收服了两国。

    琉球自不必说,倭贼丧尽天良,琉球王室和官民是遭逢大劫,倒并非他们的过错,大明此去既是扶助藩国,又是为将来根除倭患做准备。

    而朝鲜那边,外戚姐弟竟如此蛇蝎心肠尽诛朝鲜国主及诸王子,也属实骇人听闻。

    “这等昏庸淫乱、信用奸佞之王室,民心尽失也是理所当然!”

    “呵……”

    “你笑什么?”

    被问的人只是摇头,但话他是不会说出口的。

    只听《明报》上说,自然是如此。但那之前的朝鲜国主李怿诸子到底是谁杀的,这哪能细细琢磨?

    自认为看得更深的他倒也不是鄙薄大明官兵甚至皇帝陛下,他只不过认为这下可就有点难办了。

    在其他诸藩那边看来,大明的名声只怕有些臭了,行事太过狠辣。

    事实真相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朝鲜王室这两代几乎被除尽的事实。

    这能让人不害怕吗?

    连大明内部都有不少人这样猜想,外藩就更不用说了。

    乾清宫西暖阁里,朱厚熜看了几份奏疏,随即就放开到了一边。

    “留中吧。”

    这些都是建言的奏疏,是对皇帝说的,而非普通民政事务。皇帝如果没有新想法,那么就不会批复后转到国务殿和相关衙署研究怎么办理。

    说的正是这件事。

    一年获两藩国,其他诸藩该如何安抚一番?

    朱厚熜知道许多人的惯有思维是没办法强求的,说到底,大明官员的道德底线恐怕本身就是最高的。

    大明宗藩政策的改变,还不够让大多数官员都能发自内心认同。

    关起门来过日子的历史太长了,而那些偏远小国经营起来得不偿失的看法,也因为目前这个阶段需要大明大力输血而很有市场。

    比如说,为了来年根除倭患,也为了稳住刚刚拿下来的朝鲜和琉球,更大规模的军粮转运、后勤安排已经启动。

    京营选出的两万精兵已经开拔,挂帅的,是俞大猷。

    皇帝对于根除倭患的决心可见一斑。

    杨慎压力极大,此时却只能自己调侃一句:虽然今年兑付出去的十年期国债又回来了,还多了五百多万两,但总规模达到一千七百多万两的这一期国债对大明来说也是很大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