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3章 竹甲,过江

    第653章 竹甲,过江 (第1/3页)

    靖康四年,三月十八,大秦摄政王赵柽统帅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南下征讨诸番夷。

    南征不比北伐,南征用不了太多的人马,更无须重骑,只带两万轻骑兵,剩下全部使用步卒便够。

    地势关系,步兵在南面要比骑兵好用一些。

    尤其广南西路与大理再向南的那些地方,丛林密集,山势复杂,沼泽多雨,气候时变,甲卒更具用途。

    这次南征赵柽做的最重要准备就是药物,毕竟南部多毒瘴,多蛇虫,多蚊蚁,自古以来的中原王朝南征几乎都倒在毒病之上,若这方面准备不齐全,那也就几无战胜的可能了。

    任你兵强马壮,哪怕是对方数倍,可一旦着了毒病,无法医治,便是什么都白搭,只能坐等败北。

    其次在选军的时候,多选南方诸路的从军之人,因为相对耐热,若是燕赵之地的军兵,到那边根本忍受不了炎酷,说不定仗还没打,人就热昏过去了。

    再次就是甲胄的选配,无论将领还是兵卒,常规的精钢、镔铁、皮甲、甚至布甲都不行。

    这些甲胄不透气,又很厚,不适合那边的气候,而赵柽研究多年的竹片甲这时便派上了用场。

    打完孔后,竹孔内部还需抛光,这个倒容易多了,毕竟内部磨戳得差不多,不比外面粗糙,但是却要知道,一副竹甲近百片,每片上最少四个孔,那么这个孔内抛光的工程其实也巨大。

    这些再加一起,那么成本更加高昂,所以说虽然竹子取材便宜廉价,但除了材料这一项,其它的比铁甲都贵了,而制造时间比铁甲也更长上几倍不止。

    他很早就有使用竹甲的打算,因为竹甲的坚固在战场上不下于铁甲太多,更是比皮甲、布甲结实数倍,虽然灵活度可能要少皮甲布甲一些,但若步卒穿戴,倒是也不耽误什么。

    那么只依靠人工的话,一副竹甲有巴掌大的竹片近百,采伐切割不说,光是抛光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了,这个人力成本会高得发指。

    最重要的是竹甲好取材,竹子廉价又易长,成本无限压低的同时,效果还会翻倍,这简直就是军防利器。

    而且赶在自家打西夏最关键的时刻坐地起价,也不像段思嫣能做出的事。

    除了这些,还有竹甲成甲后的防潮防腐防蛀问题,还有损坏后的维修成本,毕竟竹甲这么难造,总不能坏了些就直接丢掉吧,还是要修修继续使用的。

    但和打孔比起来,这抛光反而又不算什么,因为虽然用时旷日持久,总还可以坚持做到,给竹片打眼,却是能叫人最后歇斯底里掉。

    光这钻孔一项,若造甲少了还好说,若是造的甲胄多,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完成,时间成本,人力成本,银钱成本,堆在一起,都超过铁甲了。

    第二个原因则就是秦军中的藤甲都是大理制造,当时说得好听,各种苦处难处,但赵柽不信这事段和誉不知道,若是最开始不知,后来大批大批的造出,源源不断运往陇右,这可就不是段思嫣能遮掩下来的了。

    竹子想去毛边倒刺大抵要篾匠用小刀一点点削除,类似木工刨子并不是用来刨竹子的最佳工具,因为竹子的纤维更加坚硬且稀疏,木工刨子切削时容易造成表面不平整,会导致刨出来的竹子毛糙不光滑,这样的竹片串成甲胄防御力则大大降低。

    但赵柽早在当年征王庆之后,就定下心思要造竹甲,这里面有两个原因。

    而木贼草和青砖也是不适合抛光竹子的。

    竹片不抛光打磨的话,那么毛茬倒刺会很多,哪样都会伤到穿戴之人,战场上动作幅度大了,极容易被自身的甲胄所伤,哪怕只是一根竹刺扎进肉里,在那种情形之下,说不得会直接影响对战的局面,何况这样的竹甲穿着也不舒服。

    其中最重要的抛光和打眼这两个步奏,就将人力成本无限叠积上去了。

    一块竹片上至少要打四眼,怎么打?用锐物硬打,是肯定会把竹子打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