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贾赦,贾政到底什么意思

    杂谈:贾赦,贾政到底什么意思 (第1/3页)

    贾赦,名赦,字恩侯。赦,赦免之意,就是开恩了,“恩侯”用了“恩泽侯”的典故。爵位不是因为建功立业,而是出于皇帝的恩泽,这种爵位被称为“恩泽侯”,和真正功臣封侯是有很大区别的。贾赦未立过任何功业,他这个一等将军完全是皇帝恩泽的结果,他就是一个典型的“恩泽侯”。

    贾政,名政,字存周。政,从政治国的意思,“存周”用了《论语》里的典故,“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意思是周代的礼仪制度是参照夏朝和商朝订制的,比较完备,孔子主张用周礼治国。

    孔子对夏、商、周三朝的礼仪制度有深入的研究,在他看来,朝代的更迭并不影响礼制的传承,周礼就是在夏、商礼制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当然,周礼并非对夏、商之礼的简单继承,而是有所补充和发展的。也就是说,周朝借鉴了夏、商两代千余年的文明成果,又通过改革和创新,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治国思想,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礼法制度。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周礼都要比前朝完善许多,这也是孔子对周礼赞赏有加的原因所在。

    礼制是汉武帝之后,历朝历代治国的核心内容,对于传统治国之道,既要继承,也要发展,这是正确的也是科学的态度。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对待传统治国思想有两种错误做法:

    一是完全继承,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历史上不少朝代都有这样的规定,对传统制度和礼法,不准怀疑,更不能变革。其中,最典型的当数清朝,在民族危机的生死关头,许多高官显贵抱这种观念不放,错过最佳改革时机。

    二是全面打倒旧文化,全部推倒重来。主要出现在近代中国。由于亡国亡种的危机刺激,当时一些人认为,中国的传统治国思想一文不值了。于是,从打倒孔家店开始,掀起了一股全盘否定和打倒传统的思潮,完全不顾我国人口多、民族多、教育落后、经济落后的社会现实。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治国思想和文化形态,都是经由历史积累而成的,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我们不能对其全盘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应当科学的、有所批判的继承和改革。

    商朝的文化礼制源自于夏朝,而周朝的文化礼制则来源于商朝,他们都没有全盘接收,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做出了适当的增删和改革。孔子说“吾从周”,意味着他为政会采用周礼,推行文治,他明白周礼是在前两代基础上改革和创新而来的,但贾政不明白。

    《红楼梦》作者给人物取名,打破了“好人好到结束,坏人坏到剧终”的写法。给女孩取名突出“女儿是水做的”,以赞扬为主。给男人取名突出“男人是泥做的”,以讽刺为主。

    贾赦,字恩侯。但是,他对别人可没有半点的赦免和恩泽,自己最终也不能被赦免。贾政,字“存周”,他想像孔圣人那样用周礼治国,但他强调要“存”周,祖宗之法不可变,这就经验主义加教条主义,碌碌无为,不敢创新,混迹官场啥也干不了

    为了保证科考的公平与公正,防止考生舞弊和考官腐败,按照《大清律例》,一旦发现,犯罪的要在街头带枷示众三个月,然后发配边疆地区充军,大家在老照片或者影视剧里,见过这种辱刑,用方形厚木板,套住罪犯脖子,有时还套住双手,强制罪犯在监狱外或官府衙门前示众,枷锁最轻的三十斤,重的可达一百五十斤,是对罪犯精神上羞辱和身体上惩罚。如果罪犯带一百多斤的枷锁,用木板拼成的整个枷锁是非常大的,站不住,太沉了,蹲都蹲不下,太长了,更别说躺着了,重枷戴上,罪犯活不了几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