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一、风起波澜

    四十一、风起波澜 (第2/3页)

“听说季大人的曾祖父,曾是随朝尚书,大乾建国时,太宗对迁入长安的季氏既往不咎,反施恩惠,为当时一桩美谈。

    “而李刺史更是大乾某位开国国公的后代,根正苗红的关陇儿郎,受恩荫入仕……还有魏御史亦如是……”

    此人忍不住感慨:“离乾荫惠犹在啊……”

    原本夸赞的一众士人面面相觑,不禁多看了眼这位发言大胆的仁兄。

    二楼大堂稍微冷场……这种挂念前朝之事,没多少士人多言附和,毕竟有些事没上秤就算了,一旦上秤,千斤也打不住。

    当然,告发官府之人,也定会被天下士林唾弃。

    不远处的角落里,燕六郎看了眼毫无反应的明府,又转头看了看同样“离”姓的大郎。

    作为一州司法参军的他眨眼,作势抬手,扶住腰刀,离大郎顿时苦笑,给他敬了杯酒,拱手讨饶。

    燕六郎笑放开手,不再玩笑。

    与此同时,二楼的一众士人,很快略过了这个危险滑坡的话题。

    “不管如何,今日能有浩然气下酒,乃不幸中的万幸,来,诸位,敬一杯!今日花酬,在下请客。”

    有锦衣士子起身,激昂举杯,豪掷千金。

    二楼,大半的客人站起身来,笑而豪饮。

    燕六郎与离大郎对视一眼,默契站起,跟随饮酒。

    两位好友厚脸皮蹭酒,欧阳戎摇摇头,他依旧坐着,旁若无人的夹菜,耳畔传来士子们豪饮过后、止不住的议论声:

    “听说这一批受迫害的义士清臣中,王主簿正好被贬谪到咱们江州,任州学博士,而杜给事中,被贬去龙城县做县丞。

    “不过可惜的是,李刺史、魏御史他们贬地稍远,一者在饶州,一者在黟县。”

    “无妨,到时候,几位先生前来,在下一定出城相迎……”

    “在下也是。”

    “加小生一个……”

    众士子热情迎合。

    认真干饭的欧阳戎,动作略微停顿,抿了抿嘴。

    州学那边确实缺一位江州博士,眼下州学开年举行释奠盛典,都要由他这个长史代劳主持,原本是江州官学博士责任的。

    也不知那位名叫王俊之的前长安主簿,是否赶得及参加……

    至于朝廷最近发生之事,欧阳戎作为江州长史,又拥有浔阳王府与相王府的消息渠道,

    自然知道的比这些士子们多一些。

    除了官居天官的季乾易外,李刺史、魏御史、杜给事中、王主簿等人,算是朝中保离派内,主张与态度最激烈的一批人,

    甚至可以直接说是复乾派了。

    这一批复乾派此前还曾责怪狄夫子态度软弱,说夫子只强调“保离”,不推行“复乾”……

    当然,这些都只是保离派的私下争端,明面上还是对外统一的。

    不过这一次中枢与佛像事件,依旧使他们分割了出来,算是卫氏分裂保离派的阳谋……欧阳戎洞若观火。

    桌上饭菜吃的差不多,欧阳戎似是听到什么,忽而皱眉,转头看去,那群士子正在“大声密谋”,去向江州大堂抗议造佛一事。

    只听见,人群中有一位士子语气疑惑:

    “王刺史毫不作为,助纣为虐,在意料之中,早听人说他是卫氏提拔之人,蛇鼠一窝……

    “可欧阳良翰呢,这位长史大人乃是闻名天下的守正君子,此次难道没上书劝谏,阻拦劳民伤财的造佛?”

    “长史大人应该上书了吧。”

    “可为何这场风波丝毫没连坐到他?”有人语气冷淡。

    楼内一时间陷入了沉默。

    毕竟是本州长史,没人敢带头说不敬的话,况且还是此前一直广受敬仰的真君子。

    只不过在这出奇沉默的气氛中,个别士子眼神狐疑、不忿起来……

    离大郎与燕六郎不禁看向欧阳戎。

    “都看我干嘛。”

    欧阳戎笑了下,夹了块青菜咀嚼,表情似是认真想了想,转头说:

    “事已至此,咱们还是先吃饭吧。”

    见他不在意,离大郎与燕六郎忍俊不禁。

    欧阳戎失笑摇头。

    他的奏折确实反对了。

    只不过反对的点,与大多数的反对者有点不同。

    嗯,他给那位陛下认真算了一笔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