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仗义,奸人

    第一百一十二章,仗义,奸人 (第2/3页)

口婆心说了一大堆,士兵们只从中领会到一个意思,团结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军功,单打独斗死的很快。

    百人当中自然也有聪慧之人,早前结阵的数位中年兵卒显然被这位年轻都尉长远眼光折服,甚至隐隐看出那白脸嫩皮下潜藏的野心。

    虽然只是简单的划分军功一事,但这无疑不是在变相端平军心这碗水,军心稳,军队何愁不固?

    那几个原本不服年轻都尉的兵卒在这一刻破天荒第一个支持:“赵都尉所言极是,我等并无异议。”

    他们是军队拔尖儿那一波人,也是看出青年都尉潜藏雄心的第一批人,如今当众赞成,余下那些稍弱的受益兵卒自然更没意见,很快全军响应。

    虽说有些兵卒依旧没懂,他们只记住了一个理,年轻都尉简单几句就让他们往后每月多出几吊月钱,他们自然咧嘴傻乐欢呼。

    一切皆妥,赵正立报出此番任务的十人名字,全是伍长以上兵卒,在河东路八军当中虽说不显眼,可在长宁军当中还是小有名气。

    这些天赵正立都有观察,那几人跟刘大威不同的是,他们小有谋略才能,只缺少施展机会。

    十人不说身经百战,至少大小也经历过数十场战役,细节方面自然无需交代。

    ——

    七月的天,清晨与黄昏添了些许凉意。

    暮色下,代州与忻州接壤之地有五队骑兵疾驰,个个身披铁甲,胯骑战马,肩背弓弩跟长矛,腰挂乌光闪闪的弯刀。

    如此队伍惊得山野归家妇人手足无措,待一阵疾风擦肩驶过,又忍不住翘首张望,嘴里啧啧:“好不气派哩,不知我那数年没信儿的弟弟是否也这般派头?”

    方才五队骑兵正是前往代州的长宁军,由于黄嵬山到楼板寨两处必经要道失守,阻断了长宁军直进代州的步伐,故而先派出一支奇兵绕到忻州边境迂回两地后方,再让大军兵临山下正面混淆契丹注意力,五十奇兵趁机以迅雷之势突袭,如此内外配合撕开一条缺口让大军直挺雁门关,阻击契丹攻城的一万精锐。

    雁门关守住,代州则无恙,这便是河东路统帅葛洪亮提出的一计。

    赵正立临行前看了战略地图,心中有一设想,那丢失在契丹的燕云十六地武州神池与庆国河东路一线之隔,契丹西线兵马未动,突袭代州的主力军定是武州附近兵马,若长宁军调转马头集结全部兵力攻打半虚空的神池,不知结局如何?

    或是派遣一支奇兵绕开黄嵬山、楼板寨直接支援易守难攻的雁门关,再集结主力攻下契丹灰河南段,来个内外包抄,彻底断了契丹那一万兵卒的归家后路。

    一个似围魏救赵,一个似困兽之斗,这两计缺点就是冒险了些,没个定数,相比之下葛统帅计策更保守妥当。

    ——

    滹沱河贯穿代州与忻州,两州接壤处有一支流名曰忻川,交汇之地有一小镇叫关子镇,小镇不大却热闹非凡,如今大战再及,小镇更成了南北军民通行要道。

    在巷子不起眼的酒肆当中迎来两位气宇非凡的青年,一个白袍俊朗的男子镶金挂玉,那昂贵刺绣腰带别着一把折扇,他眉宇间尽显沉稳与傲骨。

    与之相比,另一个青年消瘦了些,不过一身华丽穿扮也彰显高贵身份,他肤色偏白,眼神对那白袍青年极其柔和,甚至依赖。

    两人要了几碟小菜,慢条斯理吃着,不足片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