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67章 护国大法师

    第0367章 护国大法师 (第2/3页)

言,冉闵淡淡的笑着道:“大法师,你们出家人不是四大皆空吗?什么时候,就连大法师你这样的得道高僧都起了攀比之心?”

    佛图澄愣了一下,知道自己是失态了,随即正色道:“魏王,贫僧这都是为了你好,为了魏国好,为了整个大赵下好!道教实在不配称之为‘教’,只是一个流派而已。”

    “大法师何出此言?”

    “魏王,道称教者,实属荒诞。古往今来,凡立教之法必须有主,而道家既无主,而且信仰不一,以何为教?魏王在两年前曾经拆毁邪祠,禁绝民间信仰怪力乱神,这不是也认为道教之体系紊乱吗?”

    冉闵闻言,不禁点零头。

    当年他下令拆毁各地的邪祠,禁绝老百姓信仰怪力乱神,实乃无奈之举。老百姓都是目不识丁的,都是十分蒙昧无知的,而这样的人很容易被一些神棍蒙骗,而神棍的出处,莫不是道教之人。

    道教的体系太过庞大,也太过紊乱,他们的主干是信仰三清的,可是分支的信仰却大不一样,有的信仰昊上帝,有的信仰风伯,有的信仰雨师,甚至是连蚩尤、伍子胥、财神爷这些神只都信仰了。

    大大的祠庙在各地兴起,这样的信仰冉闵不是深恶痛绝,但也并不提倡。

    可是当此乱世,人们既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又不能解脱出去,只能是追求心灵上的解脱了。若是连这种信仰都没有,只怕老百姓都活不下去了,或者是都纷纷奋起反抗了!

    佛图澄又道:“魏王可知道五斗米教和太平道?”

    “自然知道。”

    五斗米教,又被称之为师道、正一道。

    当年师道的祖师爷张陵背井离乡,来到了民风纯厚、山川秀丽的蜀地,入居鹤鸣山(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修炼,以求长生之道。张道陵本博通五经,又熟知盛行于世的黄老之学、谶纬思想与神仙方术,乃据此声称太上老君授以新出正一盟威之道,并吸收了巴蜀地区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的某些成分,创立了五斗米道(因入道者须交五斗米,故名)。

    它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因从其受道者须纳五斗米而得名。

    其召神劾鬼、符箓禁咒等道术,均直接继承了汉代方士的方术。

    张陵开始在巴蜀一带行医传道,百姓师从者甚多。张陵死后,其子张衡继之;张衡死,其子张鲁仍传其道。世称“三张”,道内则称“三师”,即“师”张陵、“嗣师”张衡、“系师”张鲁。

    经过他们祖孙三代的苦心经营,正一道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义、仪式、方术及组织制度。

    五斗米教在张鲁手里迅速壮大。

    当时张鲁割据汉中自立,东汉王朝因忙于在东方剿杀黄巾余部,无力西讨,乃采取怀柔策略,委张鲁为镇南中郎将,领汉宁太守。

    于是,张鲁借机在巴、汉地区推行正一道,并建立起的政权。

    张鲁号称“师君”,为师道道最高首领,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初入道者称“道民”;入道已久,并信道入精深则任“祭酒”,各领部众,领众多者称“治头大祭酒”。

    张鲁以“治”为管理单位,在其统治区域内,设有二十四治。各治不置长吏,以祭酒管理行政、军事、宗教等事项。祭酒则为一治道民之本师,并要定期聚会参访。

    张鲁以《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